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搏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搏脈
搏脈為中醫脈象之一,指脈來搏擊應指,其勢強勁有力,如叩擊之感。《素問·玉版論要篇》提及:「搏脈痺躄,寒熱之交。」此脈象多與氣血逆亂、邪正相爭相關,常見於寒熱交錯或痺證等病機。
中醫病機與臨床意義
- 邪正相搏:搏脈多因外邪侵襲,正氣奮起抗邪,氣血激盪於脈道所致。如《內經》所述「寒熱之交」,提示陰陽失調,邪氣內擾,脈氣因而搏擊。
- 氣血逆亂:若氣滯血瘀,或痰濁內阻,脈道不通,氣血欲行而受阻,亦可見脈來搏指。此類脈象常見於痺證(如風濕痺痛)、癥瘕積聚等病症。
- 陽熱亢盛:陽明腑實或肝陽上亢時,熱邪熾盛,鼓動氣血,脈象多洪大搏指,兼見面赤、煩躁等症。
與其他脈象的鑒別
- 洪脈:雖來勢盛,但脈形寬大,如波濤洶湧,主熱證;搏脈則以應指強勁為特徵,未必見脈形寬大。
- 弦脈:如按琴弦,緊而有力,主肝鬱或痛證;搏脈則更強調其搏擊之感,多與氣血衝逆相關。
- 緊脈:如絞繩轉索,主寒主痛;搏脈則偏於動態衝擊,未必見拘緊之象。
古籍論述延伸
《脈經》云:「脈來如彈石,辟辟急數,此謂太過,病在外。」此描述與搏脈特性相近,均提示邪氣盛而正未虛,屬實證範疇。後世醫家亦認為,搏脈若見於久病,需警惕正氣耗傷而邪仍膠結,如癥積、頑痺等證。
臨床應用
搏脈雖非常見脈象,但其出現多標誌病勢急迫或邪正交爭劇烈。診察時需結合四診,若見於外感熱病初期,可能為邪熱初入氣分;若於內傷雜病中出現,則需辨明瘀、痰、寒、熱等病理因素,以擬定攻邪或調和之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