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賁豚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賁豚氣
賁豚氣,又稱「奔豚氣」,為中醫古籍記載之病證,首見於《聖濟總錄·積聚門》。其名源於症狀發作時,患者自覺有氣從少腹上衝胸咽,如豚(小豬)奔突之狀,故名「賁豚」。此病多因情志失調、寒邪內侵,或陽虛水停,導致氣機逆亂,衝脈失和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情志所傷:憂思驚恐過度,肝氣鬱結,化火上逆,或氣機橫逆,循衝脈上衝。
- 寒邪內犯:下焦陰寒凝滯,陽氣受阻,寒氣挾衝氣上逆。
- 陽虛水停:腎陽不足,水氣不化,寒水之氣隨衝脈上逆,引發賁豚。
臨床表現
賁豚氣發作時,患者自覺氣從少腹急衝胸咽,伴隨以下症狀:
- 氣逆衝心:胸悶心悸,呼吸急促,煩躁不安。
- 膀胱切痛:少腹拘急疼痛,牽引腰背。
- 腹脅滿痛:氣上衝至腹部或脅肋,脹滿疼痛,甚則噁心嘔吐。
- 上下攻走:氣機遊走不定,時發時止,發作後漸緩。
證型辨治
-
肝鬱化火證
- 主證:氣上衝胸,心煩易怒,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- 治法:疏肝清熱,降逆平衝。
- 方藥:奔豚湯(《金匱要略》),含李根白皮、黃芩、葛根等。
-
寒凝衝脈證
- 主證:少腹冷痛,氣上衝心,形寒肢冷,舌淡苔白,脈沉緊。
- 治法:溫陽散寒,降逆平衝。
- 方藥:桂枝加桂湯(《傷寒論》),重用桂枝以溫通心陽。
-
陽虛水逆證
- 主證:氣從少腹上衝,心悸頭眩,小便不利,舌淡胖,脈沉細。
- 治法:溫陽化飲,降氣利水。
- 方藥: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(《金匱要略》),以茯苓、桂枝溫化水飲。
古籍參考方劑
- 檳榔散:行氣降逆,適用於氣滯衝逆之證。
- 四味丸(或指《聖濟總錄》之溫補方劑):調理下焦虛寒。
- 天雄散:溫腎助陽,針對陽虛寒凝之賁豚。
賁豚氣與西醫之「腸道功能紊亂」、「歇斯底里性窒息」等病症有部分相似,然中醫辨證尤重氣機升降與臟腑功能失調,治療上強調調和衝任、平衝降逆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孫思邈等對此均有論述,為中醫雜病治療之重要範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