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氣霍亂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氣霍亂
寒氣霍亂為中醫病名,屬霍亂之一類,多因陽氣素虛、中氣不足,復感寒邪直中三陰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所致。此證首載於《癥因脈治·霍亂》,其病機關鍵在於寒邪內侵,陽氣衰微,中焦運化失司,升降失常,故發為吐瀉交作、肢冷脈沉等危候。
病因病機
寒氣霍亂之成,多因患者素體陽虛,或脾胃虛弱,復感外界寒邪,或過食生冷,以致寒邪直中三陰經。寒為陰邪,易傷陽氣,寒凝氣滯則經脈拘急,陽氣不達四末,故見四肢厥冷、唇青爪青;寒客中焦,脾胃升降失職,清濁相干,則腹痛吐瀉並作;寒性收引,腠理閉塞,故惡寒身痛。
臨床表現
主要證候包括:
- 惡寒身痛:寒邪外束,衛陽被遏,故見惡寒,寒凝經絡則周身疼痛。
- 腹痛吐瀉:寒滯中焦,氣機逆亂,胃氣上逆則嘔吐,脾氣下陷則泄瀉,寒凝氣滯則腹痛綿綿。
- 四肢厥冷、唇青爪青:陽氣衰微,不能溫煦肢體,血行不暢,故見肢冷、唇甲青紫。
- 脈象沉遲:寒邪內盛,陽氣不振,脈道凝澀,故脈來沉遲無力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溫陽散寒、調和中焦為大法,根據證候輕重選方:
- 理中湯(《傷寒論》):主治中焦虛寒,症見吐瀉腹痛、手足不溫,以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溫補脾胃,散寒止瀉。
- 附子理中丸:若陽虛甚者,加附子以助溫腎暖脾,回陽救逆。
- 四逆湯(《傷寒論》):針對陰寒內盛、四肢厥逆之重證,以附子、乾薑、甘草急救回陽,破陰散寒。
- 補中湯:若兼氣虛下陷,可配合升提之品,補益中氣。
- 治中湯:若寒邪夾積滯,腹痛拒按,可加木香、砂仁等行氣導滯。
鑑別診斷
- 寒濕霍亂:雖同屬寒證,但以濕邪為重,症見苔白膩、吐瀉物清稀,治療側重溫化寒濕,如藿香正氣散加減。
- 熱霍亂:屬陽證,吐瀉劇烈、發熱煩渴,脈象洪大,治宜清熱化濕,如燃照湯、蠶矢湯。
寒氣霍亂為急重之證,臨床須辨明陰陽虛實,及時溫補,以防陽脫陰竭之變。古籍中亦強調「寒霍亂多死」,足見其危殆,故用藥當果斷,以回陽固脫為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