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氣腹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寒氣腹痛

寒氣腹痛,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外感寒邪或內生寒濕,侵襲腸胃、膜原等部位,導致氣血凝滯、經絡不通而引發的腹痛。此證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如《素問·舉痛論》云:「寒氣客於小腸,小腸不得成聚,故後泄腹痛矣。」又言:「寒氣客於腸胃之間,膜原之下,血不得散,小絡急引,故痛。」明確指出寒邪留滯於腹腔臟腑或組織間隙,可阻礙氣血運行,引發腹痛。

病因病機

寒氣腹痛多因外感寒邪直中臟腑,或過食生冷、脾胃陽虛,致使寒濕內停。寒性收引凝滯,易使經脈拘急、氣血不通,所謂「不通則痛」。其病位主要涉及脾胃、大小腸及膜原(胸腹間之筋膜空隙),寒邪客於此處,可影響水穀運化與氣機升降,進一步加重腹痛。

臨床表現

根據《癥因脈治》記載,寒氣腹痛之典型證候包括:

  1. 腹痛特徵:腹中隱痛綿綿,喜溫喜按,得熱飲或熱敷後緩解。
  2. 全身症狀:面色蒼白或萎黃,唇色淡白,手足不溫,畏寒喜暖,小便清長,大便溏薄。
  3. 舌脈特點:舌質淡、苔白滑,脈象沉遲或緊。
    若寒邪深重,可兼見「寒厥」之象,如四肢逆冷、下利清穀(完穀不化),此為陰寒內盛、陽氣衰微之危候。

證型分類

  1. 寒客腸胃:腹痛驟作,遇冷加劇,腸鳴漉漉,或伴嘔吐清水。治宜溫中散寒,方用 良附丸藿香正氣散 加減。
  2. 脾胃虛寒:腹痛隱隱,空腹尤甚,食少便溏。治宜溫補脾陽,方選 小建中湯附子理中湯
  3. 寒凝肝脈(少腹冷痛牽引陰器):常見於女性經期或受寒後,宜暖肝散寒,方用 暖肝煎

治療原則

以「溫通散寒」為大法,根據寒邪所在部位與兼夾證候選方:

  • 表寒未解:兼惡寒發熱者,可用 五積散 解表溫裡。
  • 寒濕內阻:腹痛脹滿、苔白膩者,宜 平胃散胃苓湯 燥濕散寒。
  • 陽氣虛衰:肢冷脈微者,急溫少陰,投 四逆湯 回陽救逆。

相關古籍論述

除《內經》外,《金匱要略》提出「腹中寒氣,雷鳴切痛,胸脅逆滿,嘔吐,附子粳米湯主之」,強調溫陽化飲之法;《醫宗金鑒》則區分「寒痛」與「熱痛」,指出寒痛者「綿綿不止」,需辨別虛實用藥。

寒氣腹痛與「感寒腹痛」「虛寒腹痛」等證有交叉,然其核心在於寒邪為患,臨床須結合四診,細辨病位深淺及陽氣盛衰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