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氣
寒氣為中醫「七氣」之一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七氣候》,指人體受外界寒邪侵襲,或內生陰寒之氣,導致氣血凝滯、陽氣受損所引發的病理狀態。其特性為「收引」「凝滯」,易傷陽氣,阻礙氣血運行,臨床表現多與寒邪致病特徵相關。
寒氣之源
- 外感寒邪:外界氣候寒冷,或接觸寒涼之物(如冷水、冷食),寒邪由肌表或口鼻侵入,客於經絡、臟腑。
- 內生寒氣:因陽氣虛衰(如脾腎陽虛),陰寒內生,氣化失司,水濕停聚而化寒。
病機與證候
寒氣致病,主要影響氣血與臟腑功能:
- 氣血凝滯:寒性收引,致經脈拘急,表現為疼痛(如頭痛、關節冷痛)、面色蒼白、四肢不溫。
- 陽氣受遏:寒為陰邪,易損陽氣,見畏寒喜暖、倦臥、小便清長、舌淡苔白。
- 胃氣上逆:若寒客中焦,胃失和降,則發為噁心嘔吐,即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載「七氣」中寒氣致嘔之候。
寒氣相關病證
- 表寒證:寒邪襲表,營衛不和,見惡寒發熱、無汗、脈浮緊,如風寒感冒。
- 裏寒證:寒中臟腑,如寒邪犯胃之胃脘冷痛、嘔吐清水;寒滯肝脈之少腹冷痛、陰囊收縮。
- 虛寒證:陽氣不足,陰寒內盛,如腎陽虛之腰膝冷痛、五更泄瀉。
中醫辨治要點
寒氣致病,治法以「溫散」為核心:
- 外寒:辛溫解表(如麻黃、桂枝)、溫經散寒(如附子、乾薑)。
- 內寒:溫補陽氣(如肉桂、補骨脂)、健脾溫中(如白朮、砂仁)。
- 若寒凝氣滯,常佐行氣藥(如木香、香附)以助氣血通暢。
寒氣之辨,須分虛實、表裏,結合四診,察其兼夾(如寒濕、寒瘀),方能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《傷寒論》詳述寒邪傳變,李東垣《脾胃論》重視內傷陽虛生寒,皆為臨床重要參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