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嘔(寒嘔)
寒嘔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寒邪侵襲胃腸,或過食生冷,導致胃氣上逆而引發的嘔吐。《素問·舉痛論》云:「寒氣客於腸胃,厥逆上出,故痛而嘔也。」指出寒邪內犯腸胃,使氣機逆亂,胃失和降,因而出現嘔吐兼有疼痛的症狀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寒邪:寒氣直中胃腸,阻滯氣機,胃陽受損,無法正常腐熟水穀,導致胃氣上逆而嘔。
- 飲食生冷:過食寒涼之物,損傷脾胃陽氣,使中焦虛寒,運化失常,水穀不化而嘔吐。
- 胃氣虛弱:因病後調養不當,或誤用汗、下之法,耗傷胃氣,陽氣不足,寒從內生,致胃失和降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嘔吐清水或未消化食物,遇寒加重,得溫則緩。
- 兼症:胃脘冷痛、四肢不溫、面色蒼白、口淡不渴、舌淡苔白滑、脈沉遲或弦緊。
證型分類
- 寒邪客胃:多因外感寒邪,突然發病,嘔吐劇烈,伴惡寒、腹痛。
- 脾胃虛寒:病程較長,嘔吐時作時止,食少倦怠,四肢欠溫,大便溏薄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寒嘔以溫中散寒、降逆止嘔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- 木香吳萸湯:適用於寒邪犯胃,氣滯腹痛者,以吳茱萸、木香溫中行氣。
- 丁附湯(丁香、附子):主治胃寒嘔吐,溫補脾腎陽氣。
- 四逆湯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):用於陽虛寒盛,四肢厥冷之重症。
- 吳茱萸丸:緩解胃寒嘔逆,兼有胸膈痞滿者。
- 靈液丹(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方):適用於寒嘔兼有痰飲內停者。
相關條目
寒嘔與胃寒嘔吐、痰飲嘔吐等證有相似之處,但病因病機各異,臨床需辨證施治。若寒嘔久治不癒,可能轉化為脾胃陽虛或寒濕困脾,需進一步調理。
(參考《內經》、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等古籍論述及中醫辨證理論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