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寒秘

寒秘為中醫便秘證型之一,指因陰寒內盛或陽氣虛衰,導致腸道失於溫煦推動,從而引發之大便祕結難行之證。此病名首見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提及太陰司天之時,陰氣凝滯,可致「陰痺,大便難」;後世如《奇效良方》進一步闡述,稱其為「年高腸冷,及痃癖、冷氣結滯」所致,故亦名「冷秘」。

病因病機

寒秘多因以下兩類病機所致:

  1. 陰寒內結:外感寒邪直中腸腑,或過食生冷,寒凝氣滯,使腸道傳導失司。
  2. 陽虛不運:常見於年老體弱或久病者,腎陽不足(命門火衰),無法溫煦脾陽,致脾失健運,腸道氣化無力,糟粕停滯而成秘結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大便艱澀難解,質地多硬或呈「羊屎狀」,排便時腹中冷痛,得溫稍緩。
  • 兼症:面色㿠白、四肢不溫、腰膝酸冷、小便清長,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或弦緊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「溫陽散寒,通便導滯」為大法,分兩類用藥:

  1. 溫下法:適用於寒實內結,方如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半硫丸(半夏、硫黃),硫黃大熱助陽,半夏化痰降逆,共奏溫通寒積之效。若兼腹滿脹痛,可合《金匱要略》大黃附子湯(大黃、附子、細辛),以附子溫裡,大黃瀉下,細辛散寒。
  2. 溫補法:適用於陽虛冷秘,方選《景岳全書》濟川煎(當歸、牛膝、肉蓯蓉、澤瀉、升麻、枳殼),以肉蓯蓉補腎陽、潤腸燥,佐升麻升清降濁。若腎陽虛甚,可加肉桂、鹿角膠等溫補命門。

鑑別要點

寒秘需與其他便秘證型區分:

  • 熱秘:大便乾硬伴身熱、口臭,舌紅苔黃。
  • 氣秘:排便不暢伴胸脅脹滿,噯氣頻作。
  • 虛秘(氣血虛):排便無力,面色無華,脈細弱。

寒秘之關鍵在於「寒」與「虛」的辨證,臨床須細察舌脈與全身症狀,方能準確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