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攣
寒攣為中醫病證名,屬「攣證」之一,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。其病機主要因寒邪侵襲經脈,或陽氣虛衰,失於溫煦,導致筋脈拘急收引,表現為肢體關節屈伸不利、肌肉緊繃疼痛,甚則關節僵硬、活動受限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寒邪:寒性收引,客於經絡,阻滯氣血,使筋脈失養而攣急。
- 陽氣虛弱:素體陽虛,或久病耗傷陽氣,內寒自生,筋脈失於溫煦而拘攣。
- 寒濕相兼:寒邪與濕邪結合,凝滯經脈,加重氣血不暢,誘發攣證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手足或肢體拘急緊繃,遇寒加劇,得溫稍緩。
- 兼症:或伴畏寒肢冷、面色蒼白、舌淡苔白滑、脈沉緊或遲。
- 病位:多見於四肢關節,尤以手指、足趾為甚。
治法與方藥
- 溫經散寒:
- 方劑:當歸四逆湯(《傷寒論》)、烏頭湯(《金匱要略》)。
- 藥物:桂枝、細辛、附子、烏頭等,以祛除經脈寒凝。
- 補陽通絡:
- 方劑:黃芪桂枝五物湯(《金匱要略》),適用於陽虛寒凝兼氣血不足者。
- 外治法:
- 艾灸(如關元、足三里)、溫針,或藥熨(如吳茱萸、生薑搗敷),以溫通局部氣血。
鑑別診斷
- 熱攣:因熱邪灼傷津液,筋脈失潤所致,症見攣急伴紅腫熱痛、口渴煩躁,治宜清熱滋陰。
- 血虛攣:因肝血不足,筋脈失養,多見於產後或失血後,治宜養血柔筋。
寒攣之證,重在辨明寒邪內外虛實,治法以溫通為綱,臨證需結合整體氣血陰陽調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