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寒露

寒露,為二十四節氣之一,每年約在陽曆10月8日或9日,太陽到達黃經195度時開始。《通緯·孝經援神契》記載:「秋分後十五日,鬥指辛,為寒露。言露冷寒而將欲凝結也。」此時氣候漸寒,露水凝結,寒意更甚於白露,故稱「寒露」。

中醫理論中,寒露標誌著自然界陽氣進一步收斂,陰氣漸盛。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提及:「五之氣,慘令已行,寒露下,霜乃早降。」說明此時天地之氣轉為肅殺,人體易受寒涼之氣影響,氣血運行趨於內收,陽氣潛藏,陰津易耗。

從五運六氣角度,寒露屬「五之氣」,主氣為陽明燥金,客氣因年而異。此時燥金當令,氣候乾燥涼冷,人體易出現肺衛不固、津液不足之象,如皮膚乾燥、咽乾咳嗽、大便乾結等。肺主皮毛,與大腸相表裡,故寒露時節需注重潤燥養肺,調和氣血。

在臟腑養生方面,寒露時節應順應「秋收」之性,避免過度耗散陽氣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秋冬養陰」,此時宜早臥早起,收斂神志,減少劇烈運動以防津液外泄。飲食上可適量攝取甘潤之品,如芝麻、蜂蜜、梨等,以滋陰潤燥,平衡燥金之氣。

此外,寒露時節寒邪易侵襲人體關節,尤其年長者或氣血不足者,需防範「寒痺」之症。中醫認為「寒性收引」,可能導致經絡拘急、氣血不暢,表現為關節冷痛、僵硬等,可透過溫經散寒之法調理。

總體而言,寒露節氣反映了自然界陰陽消長的規律,中醫強調在此時節需順應天時,調攝身心,以達「陰平陽秘」之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