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寒淋

寒淋為中醫病名,屬淋證之一,主要因寒邪侵襲下焦或腎氣虛弱所致,臨床以小便淋瀝不暢伴寒戰為特徵。其病因病機與證治可分為兩類,分述如下:

一、寒戰後淋瀝(冷淋)

此類寒淋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·淋病諸候》,認為病因乃「腎氣虛弱,下焦受冷」,寒氣客於胞(膀胱),與正氣相爭。寒勝則發為顫慄,正氣復則小便得通,然氣化不利,故見尿頻而澀痛不暢。其特點為:

  1. 主症:先發寒戰,繼而小便淋瀝、尿道澀滯,或兼小腹冷痛。
  2. 病機:腎陽不足,下焦虛寒,氣化失司,膀胱開闔失常。
  3. 治法:溫腎散寒、通淋化氣。
    • 方用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之寒淋湯(桂枝、附子、茯苓、白朮等),溫通下焦。
    • 腎陽虛甚者,可選金匱腎氣丸,助陽化氣以利水道。

二、胞痺型寒淋

《醫學入門》稱「胞痺即寒淋」,屬膀胱氣化受阻之證,多因寒濕內蘊或寒熱錯雜所致。其特徵如下:

  1. 主症:小便澀痛牽引臍腹,尿色或清或濁,甚則惡寒、鼻流清涕(肺氣不宣之象)。
  2. 病機:寒濕凝滯胞絡,膀胱氣化不利;若兼熱象,則為寒包火證。
  3. 治法
    • 偏寒濕者,用腎著湯(甘草、乾薑、茯苓、白朮),溫化寒濕。
    • 若寒熱夾雜,可選瀉腎湯(大黃、黃芩、生地等),清熱兼顧通淋。

鑑別要點

寒淋需與其他淋證區分:

  • 熱淋:小便灼熱刺痛,無寒戰,舌紅苔黃。
  • 氣淋:小腹脹滿明顯,排尿乏力,與情志相關。
    寒淋之關鍵在於「寒」象,無論虛實,皆需重視溫通之法,臨證須辨明寒熱比重,靈活用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