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痢
寒痢為中醫病名,指因寒邪客於腸胃,導致氣血凝滯、運化失常所引發之痢疾。其病因多由外感寒邪,或內傷生冷,致使中焦陽氣受損,脾失健運,清陽不升,濁陰下注,而見腹痛、裏急後重、下痢白沫或清稀腥穢等症。
病因病機
寒痢之成,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外寒侵襲:氣候驟冷,或貪涼露宿,寒邪直中腸胃,凝滯氣血。
- 飲食生冷:過食冰飲、生冷瓜果,損傷脾陽,寒濕內停,阻滯腸道。
- 素體陽虛:脾胃虛弱之人,陽氣不足,易受寒邪所犯,使運化無權,水穀不化而為痢。
寒性收引,客於腸間則氣機不利,故見腹痛;寒傷陽氣,脾失升清,則下痢稀薄;若寒凝血絡,偶可見赤白相兼,然其色多暗淡,與熱痢之鮮紅有別。
臨床表現
寒痢典型症狀如下:
- 大便特徵:下痢白色黏液,或清稀如沫,氣味腥冷,甚則完穀不化。
- 腹痛:綿綿冷痛,得溫稍減,按之覺舒。
- 裏急後重:便意頻繁,然排便不暢,肛門墜脹。
- 全身症狀:畏寒肢冷,口淡不渴,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或濡緩。
若寒邪鬱久化熱,或兼夾濕滯,亦可見痢下赤白,然其脈象仍以遲、緩為主,舌苔白膩,此為寒濕未淨,非純熱證。
治法與方藥
寒痢治療以溫中散寒、健脾化濕為原則,根據證候輕重選方:
- 輕證:寒濕初犯,腹痛下痢白沫,用不換金正氣散(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、藿香)加烏梅、煨薑以溫中燥濕。
- 中焦虛寒:痢下清稀,肢冷脈遲,宜理中湯(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)加訶子、肉荳蔻以溫脾止瀉;若陽虛甚者,合用四逆湯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)回陽救逆。
- 寒滯氣機:腹脹後重明顯,佐木香、砂仁行氣導滯;久痢滑脫,可加赤石脂、禹餘糧固澀腸道。
古籍如《醫學入門》提及,寒痢日久,若見虛中夾熱(如肛門微灼),可用黃連補腸湯(黃連、當歸、乾薑、阿膠)寒溫並調,此為「臟寒腑熱」之變證治法。
鑒別診斷
寒痢需與下列痢證區分:
- 熱痢:下痢赤白黏稠,肛門灼熱,口渴脈數,苔黃膩。
- 冷痢(虛寒痢):病程較長,純下白凍,四肢厥逆,屬脾腎陽衰,需溫補命門,如附子理中湯。
- 濕痢:便如豆汁,身重胸悶,苔厚膩,偏重化濕運脾。
寒痢之辨,關鍵在於脈遲、苔白、便質清冷,縱有赤色,亦屬寒凝血瘀,不可誤投涼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