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冷腹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寒冷腹痛

病證名,見於《聖濟總錄·心腹門》,指因感受寒邪或飲食生冷所致的腹痛證候。此病機主要與寒邪內侵,阻滯氣血運行有關,屬中醫「寒凝氣滯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寒邪:寒為陰邪,易傷陽氣,若外感風寒或久居陰冷之地,寒邪直中脾胃,導致經脈拘急,氣血運行不暢,引發腹痛。
  2. 內傷生冷:過食寒涼生冷之物,如冰飲、瓜果等,損傷脾陽,寒凝中焦,氣機升降失司,因而作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腹部冷痛,遇寒加劇,得溫則減,痛勢急迫或綿綿不休。
  • 兼症:四肢逆冷、唇口青紫、嘔吐清水、腸鳴泄瀉。
  • 舌脈:舌淡苔白滑,脈沉緊或遲。

病機分析
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寒氣客於脈中則脈寒,脈寒則縮蜷,縮蜷則脈絀急,絀急則外引小絡,故卒然而痛。」寒性收引,客於經脈則氣血凝滯,經脈拘攣,故見猝然疼痛;陽氣被遏,不能溫煦四末,故肢冷唇青。

治療原則

以「溫中散寒、理氣止痛」為主,根據寒邪輕重及兼證選方:

  1. 大建中湯(《金匱要略》):
    • 組成:蜀椒、乾薑、人參、飴糖。
    • 主治:中陽衰弱,陰寒內盛之脘腹劇痛,嘔吐不能食。
  2. 附子理中丸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
    • 組成:附子、乾薑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。
    • 主治:脾腎陽虛,寒凝腹痛,伴泄瀉肢冷者。
  3. 良附丸(《良方集腋》):
    • 組成:高良薑、香附。
    • 主治:寒凝氣滯之脘腹脹痛。

相關鑒別

  • 寒氣腹痛:專指外寒直中所致,痛勢急劇,多伴惡寒戰慄。
  • 虛寒腹痛:陽氣不足,寒從內生,痛勢綿綿,喜按喜暖。

古籍參考

  • 《金匱翼》:「寒冷腹痛,多是口食寒物,鼻吸冷氣,脈澀氣阻,則為疼痛。」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:「寒痛者,痛時喜熱惡寒,脈沉遲。」

此證需辨明寒邪來源及陽氣虛實,用藥以辛溫通陽為要,使寒散氣行,則痛自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