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可制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寒可制熱,又稱寒可去熱,是指治療熱證,當以寒藥制之。如氣分有熱用白虎湯,肝膽有熱用龍膽瀉肝湯。《湯液本草》卷上:「寒可以去熱,石膏、朴硝之屬是也。」

寒可制熱是根據中醫陰陽五行學說提出的。五行學說認為,五行相生相剋,寒屬水,熱屬火,水能克火,故寒可制熱。寒可制熱的理論基礎是陰陽學說。陰陽學說認為,陰陽是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,陰陽相互依存,相互制約。寒屬陰,熱屬陽,寒熱是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。寒可制熱是根據陰陽學說提出的,認為寒能制熱,是因為寒屬陰,陰能制陽。

寒可制熱的臨床應用十分廣泛。如治療外感熱病,常用白虎湯、三黃瀉心湯等寒涼清熱的方劑;治療內科熱病,常用黃連解毒湯、瀉心湯等寒涼清熱的方劑;治療婦科熱病,常用清熱涼血的方劑;治療兒科熱病,常用清熱解毒的方劑。

寒可制熱雖然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,但在使用時也要注意以下幾點:

1.寒可制熱的方劑一般性味寒涼,服用後容易傷及脾胃,因此在使用時要注意配伍溫補脾胃的藥物。 2.寒可制熱的方劑一般不宜長期服用,以免傷及陽氣。 3.寒可制熱的方劑不宜在寒冷的季節服用,以免加重體寒。 4.寒可制熱的方劑不宜在空腹時服用,以免傷及脾胃。 5.寒可制熱的方劑不宜與溫熱性藥物同用,以免抵消寒涼的作用。

寒可制熱是中醫治療熱證的重要方法,但在使用時要注意以上幾點,以免出現不良反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