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咳
寒咳為中醫病名,屬「十咳」之一,其病因與病機主要與寒邪侵襲肺臟有關。《素問·咳論》提出「肺寒」之說,認為寒邪可通過兩種途徑影響肺臟:一為飲食寒涼,寒氣由胃循肺脈上逆至肺,導致肺寒;二為外感寒邪,直接侵犯肺衛,使肺氣失宣。此二者皆可形成「外內合邪」,即外寒與內寒相合,客於肺臟,發為咳嗽,故稱「寒咳」。
病因病機
- 內傷寒飲:過食生冷或寒涼之物,寒氣經胃上逆,沿肺脈(如手太陰肺經)傳至肺臟,使肺陽受損,氣化失司,津液凝滯為痰,痰阻氣道而咳。
- 外感寒邪:風寒之邪從皮毛或口鼻侵入,肺主皮毛,寒性收引,易致腠理閉塞,肺氣壅遏不得宣降,因而咳嗽。此類咳嗽多伴隨風寒表證,如惡寒、鼻塞、流清涕等。
證候特點
寒咳的臨床表現以咳嗽痰白、質稀量多為特徵,痰易咳出,遇寒加重,得溫則緩。舌苔多白滑或白膩,脈象常見浮緊或沉遲。若兼外感,可見頭痛、身痛、無汗等表寒證;若純屬內寒,則以咳嗽夜間為甚、四肢不溫為主。
相關概念辨析
- 寒嗽:與寒咳相似,但更強調痰飲內停的病理,多因脾陽不足,水濕不化,上漬於肺所致,痰質更顯清冷。
- 外感咳嗽:泛指六淫外邪(如風、寒、暑、濕等)引起的咳嗽,寒咳屬其範疇之一。
中醫治法
寒咳治療以「溫肺散寒、化痰止咳」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《傷寒論》之「小青龍湯」(外寒內飲)、「苓甘五味薑辛湯」(肺寒痰飲);若兼脾虛,可佐以「理中湯」溫中健脾。針灸可取肺俞、風門、列缺等穴,以宣通肺氣、驅散寒邪。
古籍論述
除《素問》外,《諸病源候論》亦提及寒咳屬「肺感於寒,微者則成咳嗽」;《景岳全書》則強調「寒邪在肺,咳則痰白而稀」,均與臨床所見相符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