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厥心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寒厥心痛

寒厥心痛為中醫病證名,屬心痛範疇,其特徵為心區疼痛並伴隨四肢厥冷、周身冷汗等寒象。此症多因陽氣虛衰,陰寒內盛,寒邪凝滯心脈,氣血運行不暢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陽虛寒凝:素體陽氣不足,或久病耗傷陽氣,致心陽不振,陰寒之邪乘虛內侵,凝滯心脈,不通則痛。
  2. 寒邪直中:外感寒邪,直中少陰,寒性收引,阻遏心陽,氣血凝澀,發為心痛。
  3. 氣血兩虛:氣血虧虛,心脈失養,兼寒邪客於脈中,加重氣血運行不暢,引發疼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心前區或胸骨後劇痛,痛勢徹背,背痛亦可牽引至心,疼痛遇寒加劇,得溫稍緩。
  • 兼症
    • 四肢厥冷,甚則手足指甲青黑。
    • 遍身冷汗,小便清長,口不渴。
    • 氣短乏力,精神萎靡。
  • 舌脈:舌質淡黯,苔白滑;脈沉細微,或遲緊。

證候分析

寒邪內盛,陽氣不能外達,故四肢厥冷;寒凝經脈,氣血瘀滯,故心痛徹背;陽虛失於溫煦,衛外不固,則冷汗淋漓;小便清白、口不渴為陰寒內盛之象;脈沉細微乃陽氣衰微之徵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溫陽散寒,通脈止痛

    • 代表方劑
      • 術附湯(《明醫指掌》):白朮、附子為主,溫補脾腎之陽,散寒止痛。
      • 赤石脂丸(《金匱要略》):赤石脂、乾薑、蜀椒、附子,溫澀並施,適用於「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」之重症。
    • 加減
      • 若兼血瘀,可加川芎、丹參以活血通絡。
      • 氣虛明顯者,加人參、黃耆補益元氣。
  2. 針灸療法

    • 取穴:內關、膻中、心俞、厥陰俞,配合艾灸關元、氣海以溫陽散寒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厥心痛:泛指因氣滯、血瘀、痰濁等導致的心痛,寒厥心痛屬其一種,特點為寒象顯著。
  • 冷心痛:與寒厥心痛相似,但多偏於脾胃虛寒,痛處多伴脘腹冷痛。

寒厥心痛屬危急之證,臨床須辨明寒邪輕重及陽虛程度,及時溫通心陽,以防陰寒內盛,進一步耗傷正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