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厥
寒厥,又稱陰厥、冷厥,為中醫厥證之一,主要因陽氣衰微、陰寒內盛所致。此證首見於《素問·厥論》,其云:「陽氣衰於下,則為寒厥。」意指人體下部陽氣虛弱,陰寒之氣乘虛上逆,導致肢體厥冷,甚則影響全身機能。
病因病機
寒厥的形成與陽虛陰盛密切相關。陽氣主溫煦,若因先天不足、久病耗損,或過食生冷、外感寒邪,致使陽氣虧虛,陰寒內生。寒性凝滯,陽氣不能達於四肢,故見手足逆冷。《素問》進一步闡述:「寒厥之為寒也,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,陰氣起於五指之裡,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。」說明陰寒之氣多由四肢末端向膝部蔓延,此因陰經之氣循行於內,寒從內生,非外感所致。
臨床表現
寒厥以四肢厥冷為主要特徵,且寒冷感從手足漸次上升至膝肘,伴隨以下症狀:
- 全身症狀:身冷面青,精神萎靡,蜷臥喜暖。
- 消化系統:腹痛綿綿,大便溏薄或完穀不化,此因脾腎陽虛,運化失司。
- 二便與津液:小便清長自利,口不渴,反映體內無熱象。
- 重症表現:甚者突然昏仆,不省人事,脈微欲絕,此為陽氣暴脫之危候。
證型與治法
根據病機深淺與兼夾證候,寒厥可分為以下常見證型:
- 陽虛寒盛:純因陽衰陰寒內盛,治宜溫陽散寒,方用四逆湯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),回陽救逆。
- 脾腎虛寒:若兼腹瀉清穀、食入即吐,屬脾腎陽虛,宜附子理中湯(附子、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),溫補脾腎。
- 氣虛寒厥:若氣虛明顯,見氣短乏力、脈沉弱,可用參芪益氣湯(人參、黃芪、白朮、甘草等),益氣溫陽。
相關概念辨析
寒厥與其他厥證需區別:
- 熱厥:雖同見四肢厥冷,但伴胸腹灼熱、煩渴便秘,屬陽熱內鬱。
- 氣厥:多因情志刺激,突然昏倒,然肢體不冷,與寒厥之陰寒內盛不同。
寒厥為中醫重證之一,其辨治核心在於「扶陽抑陰」,臨床需詳辨陽虛程度及兼夾病機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