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痙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痙
寒痙為中醫病證名,屬小兒痙證之一,首見於《溫病條辨·解兒難》。其病因多由外感風寒、風濕之邪,或風寒犯肺、咳嗽不止,引動肝風所致。此證常見於乳幼兒,多伴隨外感熱病(如上呼吸道感染、肺炎等)而發,臨床以突發肢體抽搐、角弓反張、牙關緊閉為主要表現,屬中醫「驚風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寒痙的發病與外邪侵襲、正氣不足密切相關:
- 風寒束表:風寒之邪由皮毛或口鼻而入,客於太陽經,經氣不利,營衛失和,進一步內傳引動肝風。
- 風濕阻絡:濕邪黏滯,與風寒相合,阻遏經絡氣血,導致筋脈失養而拘急。
- 肺失宣降:風寒犯肺,咳嗽頻作,肺氣壅塞,金不制木,肝風內動而發痙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突然四肢抽搐、項背強直(角弓反張)、兩目上視、面色青白。
- 兼症:惡寒無汗、鼻塞流清涕、咳嗽痰白,或見發熱、舌苔薄白、脈浮緊。
- 特點:多見於外感病初期,抽搐發作後神志可逐漸清醒,但易反覆發作。
治法與方藥
《溫病條辨》提出,風寒致痙者宜疏風散寒、柔肝息風,主方選用杏蘇散(杏仁、蘇葉、半夏、茯苓等),以宣肺化痰、解表散邪。若風寒夾濕,可合羌活勝濕湯加減;若寒邪化熱,見高熱煩躁,可酌加鉤藤、羚羊角粉清熱息風。
與其他痙證鑑別
- 熱痙:多因暑溫或陽明熱盛,見高熱、口渴、舌紅苔黃,方用白虎湯或羚角鉤藤湯。
- 虛痙:常見於久病陰傷,抽搐無力、低熱盜汗,治宜大定風珠滋陰息風。
寒痙的辨證關鍵在於區分外邪性質與傳變,早期解表祛邪可截斷病勢,防止風邪深入厥陰。此證反映了中醫「外感致痙」的理論體系,強調「治風先治表」的治療原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