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禁
寒禁為中醫痘疹病證之一,首載於《痘瘡經驗良方》,屬「禁瘡」範疇。其成因多因痘瘡初發熱時,誤用冷水洗浴,或衣被過薄,外感寒邪,導致腠理閉塞,氣血凝滯,痘毒不得透發。
病機與證候
寒邪外束,陽氣被遏,營衛運行受阻,故痘瘡隱伏不顯。患者可見手足麻木,不知痛癢,四肢冷痛,活動受限,此因寒凝血瘀,經絡不通所致。其特徵為麻木冷痛處多無痘疹顯現,而痘疹僅發於避風之處,如頭面髮際,形如癮疹,色淡或暗,疹點稀疏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溫經散寒、透邪達表為主,旨在疏通陽氣,驅散寒凝。常用方藥如升麻、丁香、肉桂、川芎等:
- 升麻:升舉陽氣,透發鬱火,助痘毒外達。
- 丁香:溫中散寒,行氣止痛,改善氣血凝滯。
- 肉桂:補火助陽,溫通經脈,化解寒凝血瘀。
- 川芎:活血行氣,祛風止痛,促進氣血運行。
中醫理論延伸
寒禁之證,與《傷寒論》「寒邪束表」之理相通,皆因外寒內侵,陽氣不得宣散。其手足麻木、冷痛等表現,亦類似「血痹」之證,如《金匱要略》所云「血痹陰陽俱微」,強調氣血不足兼感外邪。此外,寒禁痘疹隱伏不顯,與「陰毒」概念相關,皆屬寒凝血滯,毒邪內伏之象。
此證須與「熱禁」相鑒別,後者因熱毒壅遏所致,痘疹紫赤焮腫,治法迥異。寒禁重在溫通,熱禁則需清解,臨床辨證尤需細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