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交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寒交暑乃中醫運氣學說之重要概念,源於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,闡述六氣交替過程中,太陽寒水之氣與少陽相火暑氣相互交接之特殊氣化現象。以下從經文釋義、氣交機理及臨床意義分述之:


一、經文本源解析

《素問》所載「寒交暑」屬少陰司天之年氣候特徵,其原文「寒交暑,熱加燥」揭示兩層氣化關係:

  1. 「寒」與「暑」的時位交替
    • 「寒」指太陽寒水之氣(終之氣,主冬季),「暑」為少陽相火之氣(三之氣,主夏季)。
    • 「交」為「上臨下」之象,即當歲少陰君火司天(上)時,其氣化作用影響下位之太陽寒水與少陽相火,形成寒暑二氣非時而遇的交接狀態。
  2. 氣運先於天時
    少陰司天之年,氣化運行「先天」(早於節令),導致地氣肅降(金氣盛)、天氣明曜(火氣顯),此時去歲少陽暑氣未盡退位,新歲太陽寒氣已至,故稱「寒交暑」。

二、氣交機理與五運六氣

  1. 六氣客主加臨
    從六氣客主加臨角度,「寒交暑」反映「客氣太陽寒水」加臨於「主氣少陽相火」之上,形成水火相激之局。此現象多見於五運六氣交接時段(如大寒至春分前),易引發氣候驟冷驟熱。
  2. 標本中氣關係
    太陽寒水(標寒本熱)與少陽相火(標陽本火)透過中氣(太陰濕土、厥陰風木)相互轉化。當二氣異常相交時,可能導致「水火不濟」或「寒熱錯雜」之病理基礎。

三、病機與證候特點

「寒交暑」所致病證多具「外寒內熱」或「表裡寒熱互結」特徵:

  • 外候:惡寒發熱交替、頭身疼痛(寒象),兼見口渴、煩躁、尿赤(暑熱內鬱)。
  • 脈象:常見浮緊而數,或沉取滑數。
  • 經典病機
    《傷寒論》少陽病「往來寒熱」與此氣交相關,若兼太陰濕土為中氣,則可現「寒熱夾濕」之痞滿、嘔利。

四、歷代醫家發揮

  1. 王冰註解
    強調「寒暑相交,則天地氣否」,指出此際易生疫癘,當審察「司天在泉勝復之變」。
  2. 張景岳《類經》
    以「火鬱發之」釋治則,主張疏解少陽樞機以調和寒暑之爭。
  3. 溫病學應用
    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論「暑兼寒濕」證,即受此氣交啟發,創製新加香薷飲等方。

五、現代氣候對應

當代氣候學中,「寒交暑」可類比於:

  • 倒春寒:春季少陽當令時突遇寒流(太陽寒水加臨)。
  • 秋老虎:秋季太陽寒水主氣前,殘暑(少陽)未消。此類異常氣候易誘發呼吸道、消化系統及痼疾復發。

此概念深刻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思想,對分析異常氣候致病規律具重要指導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