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寒劑是中醫方劑學名詞,指十二劑之一。用寒涼藥物組成,具有治療熱證作用的方劑。

寒劑的組成,一般以寒涼藥物為主,常用藥物有石膏、知母、黃連、黃芩、大黃、薄荷、連翹、牛黃、冰片等。寒劑的功效,主要在於清熱解毒、瀉火除煩、涼血止血

寒劑的應用,主要用於治療熱證,如發熱、口渴、煩躁、尿黃、便秘等。寒劑的使用,應根據患者的體質、病情、證候等進行辨證施治。

寒劑的使用,有以下注意事項:

1.寒劑性寒,不宜長期服用,以免傷及脾胃。

2.寒劑不宜與溫熱藥同用,以免抵消藥效。

3.寒劑不宜與寒涼食物同食,以免加重體寒。

4.寒劑不宜在飯前空腹服用,以免刺激胃腸。

5.寒劑不宜在睡前服用,以免影響睡眠。

寒劑的使用,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。

以下是《傷寒論》中寒劑的應用舉例:

1.葛根湯:用於外感風熱,症見發熱、頭痛、身痛、無汗、口渴、咽喉腫痛等。

2.白虎湯:用於熱病高熱,症見高熱、煩躁、口渴、汗出不止、尿黃等。

3.黃連解毒湯:用於熱毒內盛,症見發熱、口渴、咽喉腫痛、便秘等。

4.瀉心湯:用於熱入心包,症見高熱、煩躁、口渴、心煩、尿赤等。

5.大黃黃連瀉心湯:用於熱入心包,症見高熱、煩躁、口渴、心煩、尿赤、大便秘結等。

寒劑是中醫方劑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,在臨床上具有廣泛的應用。在使用寒劑時,應根據患者的體質、病情、證候等進行辨證施治,以免出現不良反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