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寒劑

寒劑為中醫方劑學十二劑之一,指以寒涼藥物為主所組成,具有清熱瀉火、涼血解毒等功效,專用於治療熱證的方劑。其理論基礎源自《黃帝內經》「熱者寒之」的治療原則,透過藥性偏寒的配伍,直接清解體內熱邪,調和陰陽失衡。

寒劑的理論依據

中醫認為,熱證的形成與陽氣過盛、陰液耗損,或外感熱邪內蘊有關,臨床表現為發熱、口渴、面赤、煩躁、便秘、舌紅苔黃、脈數等。寒劑的應用正對應「寒能製熱」之理,即利用寒涼藥物的沉降之性,抑制亢盛的陽熱,從而恢復機體平衡。

寒劑的藥物組成與分類

寒劑多以性味苦寒或甘寒的藥物為君藥,如黃連、黃芩、梔子、石膏、知母等,再依熱證的病位與性質配伍其他藥物。根據熱證的不同類型,寒劑可進一步細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清氣分熱劑:針對熱在氣分(如陽明經熱),代表方劑如「白虎湯」,以石膏、知母清瀉肺胃熾熱。
  2. 清營涼血劑:用於熱入營血(如高熱神昏、發斑),如「清營湯」「犀角地黃湯」,以水牛角、生地黃等涼血解毒。
  3. 清熱解毒劑:適用於熱毒壅盛(如瘡瘍腫毒),代表方如「黃連解毒湯」,以黃連、黃柏瀉火解毒。
  4. 清臟腑熱劑:針對特定臟腑熱證,如「龍膽瀉肝湯」清肝膽實熱,「導赤散」清心火。

寒劑的臨床應用

寒劑的運用需嚴格辨證,明確熱證的虛實與病位。例如:

  • 實熱證:多見於外感熱病初期或內生火熱,宜直接清瀉,如「大承氣湯」通腑瀉熱。
  • 虛熱證:陰虛內熱者,需配伍滋陰藥(如「青蒿鱉甲湯」),避免過用寒涼傷正。
    此外,寒劑亦需考慮患者體質,中病即止,以防寒涼過度損傷脾胃陽氣。

寒劑與其他劑型的區別

寒劑與「溫劑」相對,後者以溫熱藥物為主,用於寒證。而「瀉下劑」中的寒下法(如大黃、芒硝)雖具寒性,但主要目的為通便攻積,與寒劑的清熱作用有所區別。

寒劑的靈活運用,體現中醫「辨證論治」的核心思想,通過藥性之偏糾正人體之偏,達到「以平為期」的治療目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