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極生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極生熱
(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)
寒極生熱,語出《素問·陰陽應像大論》,為中醫陰陽學說中「物極必反」之病理現象。其核心機理在於陰陽之氣的動態轉化,即當陰寒之邪積盛至極,可於特定條件下轉化為熱象,猶如自然界冬寒漸極而轉春溫,夏暑反生。此概念不僅闡釋了氣候變遷的規律,亦揭示了人體病理過程中陰陽格拒、虛陽外越的複雜病機。
理論基礎:陰陽互根與轉化
中醫認為,陰陽二者互為根本,並在消長平衡中相互轉化。《內經》提出「重陰必陽,重陽必陰」,寒極生熱即為「陰極反陽」之具體表現。當寒邪壅盛,陽氣被遏於內,若病情發展至極期,陽氣不得宣通,反被迫浮越於外,形成「真寒假熱」之證。此時外現熱象(如面赤、煩躁、口渴),然本質仍屬陰寒內盛,此即《傷寒論》所謂「陰盛格陽」。
病理表現與臨床特徵
- 陰盛格陽證
- 外顯假熱:身熱反欲蓋衣被,口乾卻不欲飲,或飲喜熱湯;面頰浮紅如妝(戴陽證),脈浮大卻按之無力。
- 內蘊真寒:四肢厥冷、下利清穀、小便清長、舌淡苔白滑。此因陽氣衰微,虛陽外越所致,屬危重證候。
-
寒邪化熱證
寒邪久鬱亦可從陽化熱,轉為實熱證。如風寒束表未解,鬱而化熱,見發熱加重、咽痛、痰黃;或寒濕痹阻經絡,日久見關節紅腫熱痛(如痛風急性發作)。此類轉化需辨明寒熱之孰輕孰重。
與相關概念的區別
- 與「陽盛格陰」對舉:後者為熱極似寒之「真熱假寒」,如陽明腑實證見四肢厥冷(熱深厥深),然胸腹灼熱、便秘、脈沉實,與寒極生熱之機理相反。
- 與「陰虛生熱」異同:陰虛熱為虛火內生,無陰寒內盛之象,表現為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;寒極生熱則本質屬陽虛陰寒,熱象為假。
經典文獻佐證
- 《素問·陰陽應像大論》:「寒極生熱,熱極生寒」揭示陰陽轉化之自然法則。
- 《傷寒論·少陰病篇》:「少陰病,下利清穀,裏寒外熱,手足厥逆,脈微欲絕,身反不惡寒……通脈四逆湯主之。」即描述陰盛格陽之證治。
此理論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的辨證思維,臨床需透過表象洞察病本,方能避免誤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