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積五更泄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寒積五更泄瀉

病證名,首載於《癥因脈治·泄瀉論》,屬五更泄瀉之一種,因寒邪積滯中焦,或過食生冷,致脾陽受損,陰寒內盛而發病。其特徵為每日黎明時分(五更),腹中隱隱作痛,繼而泄瀉,瀉下物色淡質稀,或夾未消化食物,脈象多見沉遲,舌淡苔白滑。此證與腎陽虛衰之「腎泄」(五更泄)有別,寒積五更泄瀉以中焦寒實為主,病機關鍵在於寒凝氣滯,運化失常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寒積中焦:多因長期飲食生冷,或外感寒邪直中脾胃,寒性凝滯,阻遏脾陽,致運化失職,水穀不化,下趨大腸。
  2. 陽氣不足:素體脾陽虛弱,復感寒邪,或久病傷陽,陰寒內盛,子時(夜半至黎明)陽氣初生,與寒邪相搏,故腹痛泄瀉發於五更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黎明前腹中冷痛綿綿,痛即欲瀉,瀉後痛減,大便溏薄或清冷如水,甚則完全不化。
  • 兼症:畏寒肢冷,口淡不渴,脘腹痞滿,食欲不振。
  • 舌脈:舌質淡胖,苔白滑或白膩,脈沉遲或沉緊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溫中散寒:適用於寒邪內盛而結滯不甚者。

    • 理中湯(《傷寒論》):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,溫補脾陽,散寒止瀉。
    • 附子理中湯:理中湯加附子,增強溫陽祛寒之力,適用於兼腎陽不足者。
    • 通脈四逆湯(《傷寒論》):附子、乾薑、甘草,回陽救逆,用於陰寒極盛,肢冷脈微者。
  2. 攻逐寒積:若寒實結滯明顯,腹痛拒按,大便滯澀,宜溫下寒積。

    • 煮黃丸(《聖濟總錄》):巴豆霜、大黃、乾薑,攻逐冷積,適用於寒積內阻之實證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腎陽虛五更泄:瀉下多伴腰膝酸冷、夜尿頻多,脈沉細無力,治宜四神丸溫腎固腸。
  • 肝脾不和晨瀉:腹痛即瀉,瀉後痛減,兼胸脅脹悶,脈弦,宜痛瀉要方調和肝脾。

相關名詞

  • 五更泄:泛指黎明泄瀉,病因包含腎虛、寒積、濕熱等。
  • 積寒泄瀉:強調寒邪積滯日久所致泄瀉,與本證病機相通。

此證重在辨明寒邪與陽虛之主次,虛實夾雜者當溫補兼施,純實無虛則宜峻劑攻逐,然須中病即止,免傷正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