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積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積吐
寒積吐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醫經會解》,指因寒邪積滯胃中而引發的嘔吐,多伴隨面唇蒼白、形寒畏冷、四肢不溫等症狀。此證常見於乳幼兒,多因沐浴時受涼,風寒由肌表侵入胃腑,導致胃氣上逆而作嘔。成人亦可因飲食生冷、外感寒邪,或素體陽虛,寒凝中焦而致病。
病因病機
寒積吐的成因主要與「寒邪內犯」及「胃氣失和」相關。寒性凝滯,易傷陽氣,若外寒直中胃腑,或內寒因陽虛而生,皆可使胃氣受阻,升降失常,上逆為嘔。小兒臟腑嬌嫩,脾胃陽氣未充,更易因外感風寒或飲食不節而致病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嘔吐清稀痰涎或未消化食物,遇寒加重。
- 兼症:面色蒼白或青晦,唇色淡白,形寒肢冷,脘腹冷痛,喜溫按,或伴有腸鳴泄瀉、小便清長。
- 舌脈: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或緊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「溫中散寒、消積降逆」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下:
- 理中湯(《傷寒論》):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,為溫中散寒基礎方,可加藿香、丁香、白豆蔻等芳香化濁、降逆止嘔之品。
- 丁萸理中湯:理中湯加丁香、吳茱萸,增強溫胃止嘔之效,適用於寒邪較重、嘔吐頻繁者。
- 藿香正氣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若兼表寒,可選此方解表化濕、和中止嘔。
辨證要點
寒積吐需與其他嘔吐證型鑑別:
- 熱吐:嘔物酸臭,伴口渴煩躁、舌紅苔黃。
- 食積吐:嘔腐臭宿食,脘腹脹滿,噯氣厭食。
- 痰飲吐:嘔吐痰涎,胸悶眩暈,苔膩脈滑。
其他療法
- 針灸:取中脘、足三里、內關、公孫等穴,針灸並用以溫中散寒。
- 推拿(小兒適用):揉外勞宮、推三關、摩腹,以溫陽健脾。
寒積吐的調理重在溫養脾胃,避免寒涼外襲或飲食傷陽,其證候與治療體現中醫「寒者熱之」「六腑以通為用」的理論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