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積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積痢
寒積痢為中醫痢疾之一類,指因脾胃虛寒兼夾積滯所致之痢疾。其特徵為下痢赤白或清稀如水,且無明顯後重感,屬虛寒與積滯並存之證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云:「澄沏清冷,皆屬於寒」,此類痢疾多因陽氣不足,寒邪內生,或外感寒濕,凝滯腸道,阻礙氣機,兼以飲食不節,宿食積滯,寒與積相互搏結,遂成寒積痢。
病因病機
寒積痢之形成,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陽氣虛衰:素體脾腎陽虛,或久病傷陽,寒從內生,腸道失於溫煦,傳化失常。
- 寒濕侵襲:外感寒濕之邪,直中腸胃,與內寒相合,凝滯氣血,腐敗成痢。
- 飲食積滯:過食生冷或難化之物,損傷脾胃,宿食停滯,與寒邪互結,阻滯腸道。
臨床表現
- 下痢特徵:痢下赤白,或純為清稀黏液,狀如凍膠,甚則澄澈如水,氣味腥冷。
- 伴隨症狀:腹中冷痛綿綿,喜溫喜按,口淡不渴,四肢不溫,小便清長。
- 舌脈:舌質淡胖,苔白滑或白膩,脈沉遲或沉緊。
治法與方藥
寒積痢之治療,當以溫陽散寒、消積導滯為主。
- 溫陽散寒:常用附子、乾薑、肉桂等辛熱之品,以溫補脾腎,驅散內寒。
- 攻逐積滯:若積滯明顯,可佐以巴豆、大黃等峻下之藥,通因通用,使寒積從下而解。然須注意體質虛實,中病即止。
- 代表方劑:
- 溫脾湯(《備急千金要方》):結合附子、乾薑溫陽,配大黃攻積,適用於寒積內阻、腹痛下痢者。
- 巴豆丸:針對寒積重症,以巴豆為主藥,破積逐寒,但需謹慎使用,免傷正氣。
鑒別要點
寒積痢需與以下痢疾相區分:
- 濕熱痢:下痢赤白黏稠,肛門灼熱,腹痛急迫,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虛寒痢:純下白凍或稀水,無積滯之象,以溫補固澀為主,無需攻積。
- 積痢:以食積為主,脘腹脹滿,噯腐吞酸,無明顯寒象。
寒積痢之辨證,關鍵在於把握「寒」與「積」之輕重,治療時或溫補為主,或攻逐為先,總需因證施治,以恢復腸腑傳導之職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