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積腹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寒積腹痛

寒積腹痛為中醫病證名,屬腹痛之一,主要由真陽不足、恣食生冷,或外感寒邪,導致陰寒之氣積滯於腸胃所致。此證特點為寒邪內結,阻滯氣機,使氣血運行不暢,因而引發腹痛。

病因病機
寒積腹痛的形成,多因先天稟賦陽虛,或後天失養,過食生冷寒涼之物,損傷脾陽;或久居寒濕之地,外寒直中臟腑,致使寒邪凝滯於腸胃,氣血不得宣通,因而發病。《癥因脈治》指出:「寒積腹痛之證,綿綿而痛,無增減,得熱稍止,得寒更甚。」說明此證疼痛性質為持續性隱痛,遇寒加劇,得溫則緩,反映其寒邪內伏之特徵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腹痛綿綿,痛勢不劇但持久,遇冷加重,得溫痛減,伴有畏寒肢冷、口不渴、小便清長、大便溏薄或下痢等寒象。舌質淡,苔白滑,脈象多沉遲或沉緊,反映體內陰寒內盛、陽氣不振之病機。

治療原則
治療以「溫陽祛寒、行氣消積」為主,旨在散寒邪、助陽氣、通氣血。常用方劑包括:

  1. 荳蔻丸:溫中散寒,行氣止痛,適用於寒邪凝滯、氣機不暢之腹痛。
  2. 附子理中丸:溫補脾腎,散寒止瀉,適用於脾腎陽虛、寒積內停者。
  3. 治中湯:健脾溫中,化濕行滯,適用於寒濕困脾所致之腹痛。
  4. 建中湯(如小建中湯、大建中湯):溫中補虛,緩急止痛,適用於中焦虛寒、氣血不足之腹痛。

辨證要點
寒積腹痛需與其他類型腹痛鑑別,如:

  • 氣滯腹痛:痛處走竄,脹滿明顯,與情緒相關,脈弦。
  • 熱結腹痛:痛勢劇烈,拒按,伴發熱口渴,便秘尿赤,脈數。
  • 食積腹痛:脘腹脹滿,噯腐吞酸,瀉後痛減,脈滑。

寒積腹痛的關鍵在於「寒」與「積」,治療時需兼顧溫陽與消積,使寒邪得散,氣血得通,則腹痛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