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積
病證名,屬中醫「積聚」範疇,指人體因感受寒邪,或陽氣虛衰導致陰寒內盛,使氣血津液凝滯不暢,久而成積的病理狀態。其特徵為寒邪與積滯相互搏結,停滯於臟腑經絡,尤以脾胃、腸道為多見。
病因病機
- 外寒直中:過食生冷、外感寒邪,寒氣侵襲脾胃,阻遏陽氣,運化失職,水穀不化而積滯內生。
- 陽虛內寒:素體陽氣不足(如脾腎陽虛),陰寒內生,氣血運行遲緩,漸成寒凝積聚。
- 久病遷延:慢性脾胃疾患(如泄瀉、胃脘痛)未癒,寒邪留滯,與痰濕、瘀血互結,形成有形之積。
臨床表現
- 腹痛:腹部冷痛,遇寒加劇,得溫或重按稍緩,常伴局部硬塊。
- 嘔吐清水:脾胃虛寒,胃氣上逆,口泛清涎或酸水。
- 腸鳴泄瀉:大便溏薄或完穀不化,小便清長。
- 舌脈特徵:舌淡胖有齒痕,苔白滑;脈沉遲或弦緊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以「溫陽散寒、消積導滯」為原則,依病機輕重選方:
-
溫中散寒
- 附子理中湯(《傷寒論》):主治脾胃虛寒,腹痛泄瀉,方中附子、乾薑溫補脾腎,人參、白朮健脾益氣。
- 沈氏棉子丸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:針對寒積冷痛,以棉子溫通散結,配伍肉桂、丁香助陽行氣。
-
攻逐寒積
- 硇砂煎丸(《證治準繩》):用於寒痰瘀血互結之頑積,硇砂破瘀消癥,佐以溫通之品。
- 雞爪三棱丸:三棱、莪朮破血行氣,配合乾薑、吳茱萸散寒,適用於寒積氣滯血瘀者。
-
外治法
- 灸療:艾灸關元、中脘、足三里等穴,溫通經脈以散寒積。
- 熱熨法:以鹽炒熱布包熨貼腹部,助陽氣流通。
相關鑑別
- 熱積:腹痛拒按、便秘溲赤,舌紅苔黃,治宜清熱導滯(如大承氣湯)。
- 氣積:脹痛遊走無定處,與情志相關,治宜疏肝理氣(如柴胡疏肝散)。
寒積常見於現代醫學之慢性胃炎、腸功能紊亂、部分器質性腸梗阻等疾病,中醫辨證時需結合整體狀態,區分虛實標本,方能精準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