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霍亂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霍亂
寒霍亂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癥因脈治·霍亂》,又稱「寒氣霍亂」,屬霍亂證型之一。其病因多由外感寒邪,或內傷生冷,導致中焦陽氣受損,脾胃升降失常,清濁相干,氣機逆亂而成。
病因病機
寒霍亂主要因寒邪直中太陰,或過食生冷,損傷脾陽。寒性凝滯,易阻遏氣機,使脾胃運化失職,水穀不化,清陽不升則瀉,濁陰不降則吐。寒邪內盛,陽氣被困,故見四肢厥冷、腹痛拘急等症。若寒邪深重,更可傷及少陰,出現脈微欲絕、冷汗淋漓等危候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突發嘔吐、泄瀉,吐瀉物清稀如水,或如米泔,不甚臭穢。
- 兼症:脘腹冷痛,喜溫拒按,四肢不溫,甚則厥逆,面色蒼白,口不渴或喜熱飲,小便清長。
- 舌脈: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或微細。
證候辨析
寒霍亂與熱霍亂、乾霍亂有別:
- 熱霍亂:吐瀉物穢濁酸臭,身熱煩渴,舌紅苔黃,脈數。
- 乾霍亂:欲吐不吐,欲瀉不瀉,腹中絞痛,煩躁悶亂,屬氣機壅塞之重症。
寒霍亂以陽虛寒盛為本,病勢雖急,然若及時溫運中陽,多可轉危為安。
治法方藥
治宜溫中散寒、化濕降逆,代表方劑如:
- 藿香正氣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適用於寒濕偏重,表裏同病者,以藿香、紫蘇、白芷解表化濕,半夏、陳皮和胃止嘔。
- 附子理中湯(《傷寒論》):針對中焦虛寒甚者,以附子、乾薑溫陽散寒,人參、白朮益氣健脾。
- 四逆湯(《傷寒論》):若陽衰陰盛,肢冷脈微,急用此方回陽救逆。
古籍論述
《靈樞·五亂》提及:「清氣在陰,濁氣在陽……亂於腸胃,則為霍亂。」《醫宗金鑒》亦強調:「霍亂者,因風寒暑濕之邪雜揉為病。」寒霍亂之治,重在辨明寒濕之邪的深淺與陽氣虛損程度,用藥當以溫通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