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化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化
寒化為中醫運氣學說之重要術語,意指自然界或人體內陽氣不足,陰寒之氣偏盛,導致氣候或體質呈現寒性變化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云:「太陽司天為寒化,在泉為鹹化。」此處「寒化」特指六氣中太陽寒水當令時,氣候寒冷之現象,亦反映人體相應之病理變化。
寒化之成因與表現
寒化之形成,主要與陽氣虛衰或陰寒積聚有關。自然界中,寒化多見於冬季或氣候驟冷之時;於人體則可因先天稟賦不足、後天失養,或久病耗傷陽氣所致。其表現可分為外寒與內寒:
- 外寒:外感寒邪,侵襲肌表或經絡,症見惡寒、發熱、頭痛、無汗、脈浮緊等,如《傷寒論》所述之「太陽病」。
- 內寒:陽氣虛弱,陰寒內生,症見畏寒肢冷、腹瀉清穀、小便清長、舌淡苔白、脈沉遲等,常見於脾腎陽虛之證。
寒化與六氣之關係
運氣學說中,寒化與「太陽寒水」相應。太陽司天之年,寒氣主令,氣候凜冽;若逢在泉之氣為太陽,則地氣寒凝,萬物蟄藏。此類年份易見寒病流行,如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所言:「太陽所至為寒雰,為剛固。」人體若調攝不當,易受寒邪所傷,或誘發宿疾。
寒化之病理影響
寒性凝滯、收引,易致氣血運行不暢,經脈拘急。臨床可見:
- 寒凝經脈:如痹證之痛處固定,遇寒加重。
- 寒傷陽氣:如胸痹之心悸氣短,形寒肢冷。
- 寒客臟腑:如胃寒之脘腹冷痛,嘔吐清水。
寒化之調治原則
中醫治寒以「溫」為法,外寒宜辛溫解表,內寒宜溫補陽氣。用藥如桂枝、附子、乾薑等,方如四逆湯、理中丸等,皆為散寒溫陽之代表。此外,針灸可選灸關元、氣海等穴以助陽祛寒。
寒化之概念貫穿中醫理論與臨床,不僅為運氣學說之重要環節,亦為辨證論治之關鍵依據。理解寒化之機理,有助於掌握寒邪致病之特點及相應調治之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