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膈
寒膈為中醫病名,屬「五膈」之一,首見於《肘後備急方》卷四。其病因與寒邪內侵、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尤以心、脾、肝三臟受寒為主要病機。《素問·氣厥論》提及「肝移寒於心,狂,隔中」,揭示肝寒上逆、擾動心神,進而影響膈間氣機的病理過程。
病因病機
寒膈多因外感寒邪直中,或陽氣虛衰、陰寒內生所致。寒性凝滯,易傷陽氣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膈間氣機阻滯。心脾陽虛者,寒邪更易乘虛而入,引發心脾脹滿、咳逆等症;若肝寒上逆,則可能出現「隔中」之象,即膈部氣機窒塞,甚則影響神明而見狂躁。
臨床表現
《諸病源候論·五鬲氣候》詳述寒膈證候:「心脾脹滿,欬逆,腹上苦冷,雷鳴,繞臍痛,食不消,不能食肥。」其特徵如下:
- 心脾脹滿:寒凝中焦,脾陽不振,運化失職,故見脘腹脹滿。
- 咳逆:寒邪上犯肺胃,氣逆不降,發為咳嗽或呃逆。
- 腹冷雷鳴:陰寒內盛,腹中寒氣攻衝,腸鳴如雷,伴隨臍周冷痛。
- 食不化:脾胃陽虛,難以腐熟水穀,尤忌肥甘厚味,食後易滯。
辨證要點
寒膈以「寒象」為核心,須辨別虛實:
- 實寒:多驟起,腹痛拒按,苔白滑,脈沉緊。
- 虛寒:病程較久,喜溫喜按,舌淡胖,脈沉遲無力。
相關概念
- 五膈:泛指氣、憂、食、寒、熱五種膈證,均以「膈間氣機阻滯」為共性,但病因各異。
- 膈:中醫泛指橫膈膜及其相關功能,涉及氣機升降與心肺脾胃的協調。
寒膈之治,歷代醫家多從溫陽散寒、調暢氣機入手,如《千金要方》以溫脾湯類方劑調治,後世則依兼證加減化裁。此證反映了中醫「寒邪致痺」的理論特色,亦體現臟腑相關、病機傳變的整體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