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府
寒府為中醫學中一重要概念,其涵義可分為兩類:一為特定穴位,二為寒氣聚集之所。以下分別詳述之。
一、指膝陽關穴
寒府首見於《素問·骨空論》,文中提及:「鼠瘺寒熱,還刺寒府,寒府在附膝外解營。」此處寒府即指膝陽關穴,屬足少陽膽經之要穴。
- 定位與取穴
膝陽關穴位於膝外側,當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處,屈膝時於膝蓋外側可觸及一骨性突起,其上方凹陷即為此穴。 - 功能與主治
此穴具有疏利關節、祛風散寒之效,主治膝關節腫痛、屈伸不利、下肢痿痹等症。古代醫家認為,此處為寒邪易侵之地,故稱「寒府」,刺之可散寒通絡,尤適於寒熱往來之症(如鼠瘺寒熱)。 - 經絡聯繫
膝陽關穴屬足少陽膽經,與少陽經氣相通。少陽主樞,若寒邪客於此,可致經氣不利,故針刺此穴能調暢少陽氣機,驅散外邪。
二、指寒氣所聚之處
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云:「太陽所至為寒府。」此處寒府泛指寒氣蓄積之部位,與六氣運行相關。
- 六氣與寒府
太陽寒水為六氣之一,主寒凝之象。當太陽司天或在泉之時,寒氣盛行,人體陽氣相對不足,易形成寒邪內聚之態,此即「寒府」之義。 - 病理表現
寒府形成後,可表現為臟腑寒凝、經絡痹阻,如腹痛喜溫、關節冷痛、痰飲內停等。《內經》強調「寒者熱之」,需以溫陽散寒之法調治。 - 與三陰經之關係
寒氣多易侵襲太陰、少陰、厥陰三經,如太陰脾寒則腹滿泄瀉,少陰腎寒則四肢厥冷,厥陰肝寒則少腹冷痛。故臨床辨治時,需察寒府所在,對證施治。
總結
寒府一詞於中醫典籍中兼具穴位與病機雙重涵義,既為膝陽關穴之別稱,亦概括寒邪聚集之病理狀態。理解此概念,有助於深入掌握經穴應用與六氣致病之機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