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呃
寒呃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指因臟腑陽氣不足,復感寒邪或過食生冷,導致胃氣上逆而發生的呃逆。其特徵為呃聲沉緩有力,多伴有手足不溫、畏寒喜暖等寒象,且症狀常於夜間或受寒後加重,即《證治匯補·呃逆》所云:「寒呃,朝寬暮急,連續不已,手足清冷,脈遲無力。」
病因病機
寒呃多因脾胃虛寒或腎陽不足,致使中焦氣機凝滯,胃失和降,氣逆上衝而成。外感寒邪直中臟腑,或內傷生冷,皆可進一步損傷陽氣,加重寒凝氣滯之象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呃逆聲低而緩,持續不止,遇寒加劇,得溫稍緩。
- 兼症:手足清冷、脘腹冷痛、口淡不渴、喜熱飲、小便清長、舌淡苔白潤、脈沉遲無力。
- 病程特點:多見於陽虛體質者,症狀常隨氣溫變化或飲食寒涼而起伏,夜間陰寒盛時尤甚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原則:以溫中散寒、降逆止呃為主,兼顧補益脾腎陽氣。
-
常用方劑:
- 丁香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主以丁香、柿蒂溫胃降逆,配伍高良薑、甘草散寒和中,適用於寒邪直中之實寒呃逆。
- 理中湯加丁香(《傷寒論》加減):以人參、白朮、乾薑溫補脾胃,佐丁香增強降逆之效,適於脾胃虛寒兼氣逆者。
- 蓽澄茄散(《聖濟總錄》):蓽澄茄、胡椒等辛溫之品,專散胃寒,適用於寒凝較甚者。
- 沈香降氣湯(《張氏醫通》):沈香、烏藥行氣降逆,配合溫中藥,用於寒凝氣滯之呃逆伴胸脘痞滿者。
-
虛寒調補:
- 歸氣飲(《景岳全書》):熟地、當歸溫養血氣,配伍丁香、沈香,適用於下元虛冷、衝氣上逆者。
- 理陰煎(《景岳全書》):熟地、當歸、乾薑、甘草,溫補脾腎之陰陽,主治陰寒內盛、真陽不足之呃逆。
相關鑑別
寒呃需與熱呃、氣鬱呃逆等鑑別:
- 熱呃:呃聲洪亮急促,伴口乾舌燥、煩渴便秘、舌紅苔黃,治宜清胃泄熱(如竹葉石膏湯)。
- 氣鬱呃逆:多因情志不舒,呃逆頻作,胸脅脹悶,脈弦,治宜疏肝解鬱(如五磨飲子)。
附:呃逆概說
呃逆總屬胃氣上逆動膈,其病機可分寒、熱、虛、實,臨證須辨明病因。古籍中另有「噦」、「吃逆」等名,皆與呃逆相關,然細微之處,寒呃特重陽虛寒凝之象,治療尤需溫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