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毒
寒毒為中醫術語,指自然界或人體內過盛之寒邪,其性凝滯收引,易傷陽氣,阻滯氣血運行。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提及「少陽在泉,寒毒不生」,意指少陽相火司地時,寒毒之氣難以生成,反襯寒毒與陰寒環境密切相關。
寒毒之特性
- 陰寒凝滯:寒毒屬陰邪,易使氣血津液凝結不通,引發疼痛、拘攣等症,如《素問·舉痛論》云:「寒則氣收。」
- 損傷陽氣:寒毒侵襲,首犯人體陽氣,尤以脾腎陽虛為甚,可致畏寒、肢冷、泄瀉等虛寒之象。
- 內外有別:
- 外寒:多因感受風寒、淋雨涉水等外邪所致,症見惡寒、發熱、無汗。
- 內寒:因陽氣虛衰,陰寒內生,常見於久病、體弱者,如《傷寒論》少陰病之「手足厥冷」。
寒毒致病特點
- 疼痛:寒主收引,經脈拘急,不通則痛,如寒痹(痛痹)之關節冷痛。
- 分泌物清稀:如咳嗽痰白、鼻流清涕、小便清長等,皆屬寒象。
- 病程纏綿:寒毒久伏,可化生痰飲、瘀血,如《金匱要略》「寒飲停胸」之胸痹。
寒毒與臟腑關係
- 腎陽虛:腎為水火之宅,寒毒易傷腎陽,致腰膝冷痛、夜尿頻多。
- 脾陽不振:寒毒困脾,運化失職,則腹脹、便溏。
古籍論述
《傷寒雜病論》以「寒」為六淫之一,詳述其傳變,如太陽表寒、少陰裏寒等證治。《醫宗金鑒》亦強調「寒者溫之」為治則,主張以辛溫藥物散寒解毒,如附子、乾薑之屬。
寒毒之辨證,需結合四診,察其表裏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,恢復機體陰陽平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