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從內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從內生
寒從內生,又稱「內寒」或「虛寒」,為中醫病因病理學重要術語,指因體內陽氣虛衰,導致陰寒內盛所產生的一系列病理現象。《素問·厥論》明確指出:「其寒也,不從外,皆從內也。」此與外感寒邪(外寒)不同,內寒根源在於臟腑機能衰退,陽氣不足,無法溫煦機體,進而引發陰寒偏勝的狀態。
病機與生理基礎
中醫認為,陽氣具有溫煦、推動、氣化等作用,為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力。當陽氣虛弱時,陰寒之氣相對亢盛,形成「陽虛則陰盛,陰盛則內寒」的病理循環。此病機多與脾、腎兩臟關係密切:
- 脾陽虛:脾主運化,若脾陽不足,水穀精微難以化生,水濕停聚,可表現為嘔吐清水、下利清穀、水腫等。
- 腎陽虛:腎為先天之本,主一身之陽氣。腎陽衰微則全身溫煦功能失職,常見形寒肢冷、小便清長、腰膝冷痛,甚則命門火衰,影響生殖機能。
臨床表現
內寒的症狀多與陽氣虛衰及陰寒凝滯相關,主要特徵包括:
- 全身症狀:畏寒肢冷、倦怠蜷臥、面色蒼白或晦暗。
- 水液代謝異常:痰飲停聚、水腫、小便清長(腎陽不足,氣化無力)。
- 消化系統症狀:腹瀉完穀不化、嘔吐清水(脾陽不振,運化失司)。
- 局部寒凝:脘腹冷痛、關節冷痛(寒性凝滯,氣血不通)。
與外寒的鑑別
內寒與外寒雖同屬寒證,但病因與表現有別:
- 外寒:因感受外界寒邪(如風寒侵襲),多見惡寒發熱、頭身疼痛、脈浮緊等表證。
- 內寒:因陽氣內虛而生,無表證,以畏寒喜暖、病程纏綿為特點,脈象多沉遲無力。
經典理論依據
《黃帝內經》奠定內寒的理論基礎,除《素問·厥論》外,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亦云:「喜怒不節則傷臟,臟傷則病起於陰。」強調情志內傷、臟腑虛損可導致寒從內生。後世醫家進一步發展,如張仲景在《傷寒雜病論》中提出「少陰病」的證治,即包含腎陽虛衰的內寒病機,並以四逆湯、真武湯等溫陽散寒方藥為代表。
相關病理延伸
內寒若久病不癒,可能進一步導致:
- 寒凝血瘀:陽虛寒凝,氣血運行不暢,形成瘀血,見於痛經、癥瘕積聚等。
- 寒濕困脾:脾陽虛弱,水濕不化,與寒相結,加重腹脹、泄瀉等症狀。
寒從內生的治療原則以「溫陽散寒」為主,需根據臟腑虛損部位(如溫補脾陽、補腎助陽)及兼夾病邪(如化飲、行瘀)進行辨證調理。此概念深刻體現中醫「陰陽平衡」與「整體調節」的核心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