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瘡
寒瘡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瘡疹類疾患,其特徵為皮膚突發成片狀疹塊,並伴隨水泡隆起,形似貓眼,故又稱「貓眼瘡」。此病名首載於明代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二,歸於風濕熱毒鬱結肌膚或寒邪凝滯所致之證候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寒瘡之發多與外感風寒濕邪、內蘊濕熱,或氣血失和相關。其病機可分兩類:
- 寒凝血瘀:寒邪客於肌表,凝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鬱而化熱,發為瘡疹。此類患者多見疹色暗紅或紫,遇寒加重。
- 濕熱蘊結:濕熱之邪內蘊,外發肌膚,與風邪相搏,形成水泡瘡疹,疹色偏紅,或伴滲液瘙癢。
臨床表現
寒瘡典型症狀為皮膚驟生圓形或橢圓形紅斑,中央凹陷如貓眼狀,周邊隆起水泡,大小不一,可散發或簇集。輕者僅局部瘙癢,重者或見灼痛、潰爛。好發於四肢伸側及手足背部,春秋季多見。
辨證分型
- 風寒阻絡證:疹色淡紅或暗紫,畏寒喜暖,舌淡苔白,脈浮緊。
- 濕熱蘊膚證:疹色鮮紅,水泡透亮,或伴滲液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血虛風燥證:病程遷延,疹色暗淡,皮膚乾燥脫屑,舌淡少苔,脈細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寒瘡以「祛邪通絡」為主,依證型選方:
- 風寒證:當溫經散寒,方用當歸四逆湯加減。
- 濕熱證:宜清熱利濕,選萆薢滲濕湯或龍膽瀉肝湯化裁。
- 血虛證:需養血潤燥,以四物湯合消風散調治。
外治法則以清熱解毒、收濕斂瘡為要,可選用青黛散、黃連膏等塗敷患處。
寒瘡與西醫「多形性紅斑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強調辨證論治,結合體質與病邪性質調理,方能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