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寒喘

寒喘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寒邪內外相引所致之氣喘,臨床以氣逆喘促、四肢不溫、脈象沉細為主要特徵。其病因可分為內寒與外寒兩類,病機與肺、腎、脾三臟陽氣虛衰密切相關,治療當以溫陽散寒、降氣平喘為大法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內寒致喘
    多因脾腎陽虛,陰寒內盛,上逆犯肺,使肺氣失於宣降而發喘。《萬病回春》指出:「寒喘者,四肢逆冷,脈沉細也。」此類患者常見面色蒼白、畏寒肢冷、痰涎清稀,甚則喘息不得平臥,屬虛寒之證。
  2. 外寒引喘
    因風寒之邪外襲,肺衛受邪,肺氣壅塞,宣發失常而致喘。《醫林繩墨》云:「或因風寒閉肺,無汗氣逆而生喘也。」此類多見突發喘促、咳嗽痰白、鼻塞流清涕,屬表寒實證。

證候分型與治法

  1. 陽虛寒喘(內寒為主):

    • 主證:喘促氣短,動則加劇,痰白清稀,四肢厥冷,腰膝酸軟,舌淡苔白,脈沉細弱。
    • 治法:溫補脾腎,納氣平喘。
    • 方藥:九味理中湯加附子,或金匱腎氣丸加減。若兼痰飲內停,可合用苓甘五味薑辛湯。
  2. 風寒束肺(外寒為主):

    • 主證:喘咳氣急,胸悶無汗,痰稀色白,兼惡寒發熱,頭痛身痛,舌苔薄白,脈浮緊。
    • 治法:辛溫解表,宣肺平喘。
    • 方藥:加味三拗湯(麻黃、杏仁、甘草、生薑)或五味子湯。若表寒裏飲,可選小青龍湯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冷喘:與寒喘類似,但多強調陽虛陰盛之裏寒證,治法側重溫裏散寒。
  • 風寒喘:專指外感風寒引發之氣喘,屬表證範疇,需區別於內傷寒喘。

寒喘之辨證關鍵在於分清內外虛實,內寒者溫陽為本,外寒者散邪為先,臨床須結合脈證細審病機,方能藥到喘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