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變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變
寒變為中醫術語,泛指夏季因違逆養生之道而引發的一類寒性病證。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云:「逆之則傷肝,夏為寒變。」意指若違背春季養生原則,導致肝氣受損,至夏季則易發為寒變之疾。清代醫家喻昌進一步註解:「寒變者,夏月得病之總名。」說明此證乃夏季病證之統稱,其特徵多與陽氣受損、寒邪內生或外襲相關。
病因病機
寒變之形成,主要與以下機制相關:
- 肝氣先傷,累及夏長:中醫認為「春生夏長」,春季應順應肝木生發之性。若春季養生失當,如情志抑鬱、熬夜耗陰,致使肝氣鬱滯或虧虛,則肝的疏泄功能受損。肝屬木,心屬火,木不生火,至夏季心陽不振,寒變由內而生。
- 陽虛內寒:人體陽氣本應於夏季外達體表,若素體陽虛,或貪涼飲冷、過度曝曬後驟入陰冷環境,導致陽氣被遏,內寒凝滯,表現為腹痛、泄瀉、肢冷等症。
- 外寒直中:夏季腠理開泄,若驟感風寒(如空調冷氣、淋雨受涼),寒邪可直中三陰,引發惡寒、發熱無汗、關節拘急等表寒證,或直中太陰而見嘔吐、下利等裏寒證。
臨床表現
寒變之證候複雜,可因體質與病位不同而異,常見以下類型:
- 肝鬱寒凝:胸脅脹悶、少腹冷痛、情緒低落,脈弦緊。
- 脾陽受損:脘腹冷痛、食少便溏、四肢不溫,舌淡苔白滑。
- 少陰寒化:精神萎靡、畏寒蜷臥、脈微細,甚則下利清穀。
治療原則
寒變總以「溫陽散寒」為大法,然需辨明病位與兼夾:
- 肝經寒凝:宜疏肝溫經,方選吳茱萸湯加減。
- 中焦虛寒:當溫補脾陽,理中湯為代表方。
- 少陰寒盛:急予四逆湯回陽救逆。
寒變一詞,體現中醫「冬病夏治」「四時相應」的整體觀,強調養生需順應天時,防病重於治病。歷代醫家對此多有發揮,如張介賓《類經》指出:「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」,亦屬寒變之範疇,進一步擴充其內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