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痹(又稱「痛痹」)為中醫痹證分類之一,屬「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」中寒邪偏盛所致病症。其名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《素問.痹論》明確指出:「寒氣勝者,為痛痹」,揭示寒邪凝滯為本病核心病機。
病因病機
寒痹形成以內外二因交互影響:
- 外因:寒邪侵襲經絡,常見於久居陰冷、冒雨涉水或汗出當風後。寒性收引凝滯,易使氣血運行受阻,經脈拘急。
- 內因:陽氣不足者易受寒邪所犯,《醫宗金鑒》云:「衛陽不固,腠理空疏,寒邪乘虛而入。」若兼脾腎陽虛,寒濕內生,更易與外寒相合為病。
臨床特徵
- 疼痛性質:痛處固定,如刀割針刺,遇冷加劇,得溫則減,夜間尤甚。
- 伴隨症狀:常見肢體關節沉重僵硬,屈伸不利,局部皮膚不紅不熱,或見蒼白。
- 舌脈表現:舌質淡黯、苔白滑,脈沉緊或弦遲。
證候辨析
寒痹需與下列痹證鑑別:
- 行痹:風邪偏盛,痛處遊走不定。
- 著痹:濕邪偏盛,以肢體酸重麻木為主。
- 熱痹:濕熱蘊結,見紅腫熱痛。
治法方藥
傳統治療以溫經散寒為主,佐以祛風除濕:
- 經典方劑:烏頭湯(《金匱要略》)重用川烏配麻黃溫經止痛;當歸四逆湯(《傷寒論》)治血虛寒凝型。
- 加減要點:兼血瘀者加乳香、沒藥;脾虛者合附子理中湯。
- 外治法:艾灸關元、腎俞等穴;雷火灸直接溫熨痛處。
古籍論述
《類證治裁》強調:「寒痹非大辛大熱不能開」,張仲景創桂枝附子湯治「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」,皆體現「寒者熱之」治療大法。後世醫家發展出「溫通並用」原則,如清代《醫林改錯》結合活血化瘀法治久痹入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