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寒痹,又稱痛痹、骨痹,是指受寒邪侵襲而產生的病症。

根據《靈樞·賊風》的記載,寒痹是由於濕氣侵害身體,在血脈和肌肉之間積聚,久留不散。這樣的情況下,患者會出現喜怒不節、飲食不適、寒溫交替、毛孔閉塞等症狀。當遇到寒邪侵入患處時,血氣會凝結,加劇病情。這種情況下,便可以診斷為寒痹。

按照《靈樞·壽夭剛柔》的說法,寒痹病情會持續存在,時常感覺疼痛,但皮膚反應減弱。

根據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的記載,寒痹的症狀包括四肢攣痛和關節浮腫。

別的醫學文獻中,寒痹常以疼痛、手足屈曲和症狀加劇之時寒的程度來判斷。根據不同的寒痹部位,可使用不同的方劑來治療,例如寒傷太陽發燒但無汗,可以使用麻黃續命湯;寒傷衛氣有汗,可以使用桂枝續命湯;寒傷陽明,可以使用乾葛續命湯;寒傷少陽,可以使用柴胡續命湯。現代臨床中,也有使用十味羌活湯來治療寒痹的方法。

治療寒痹的方法包括使用定痛丸加上羌活、桂枝,或者使用五積散、芎附湯等方劑。病情嚴重者,可以使用五靈散。此外,《內經》還記錄了火焠、藥熨等方法治療寒痹。

根據《張氏醫通》卷六的解釋,皮痹其實也是指寒痹。寒邪侵入皮膚和毛髮,會引起瘙癢、風瘡等症狀,但不會感到疼痛。在初期,患處的皮膚會出現類似蟲行的變化。

需要注意的是,寒痹和其他痹證、痛痹以及皮痹有所不同,容易引起概念上的混淆。

參見痹證、痛痹、皮痹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