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包熱哮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包熱哮
病證名,指患者素有肺熱內鬱,復感風寒外束,導致肺氣宣降失常而引發的哮證。此證屬內熱外寒、寒熱錯雜之候,臨床以痰熱壅肺與風寒表證並見為特徵。
病因病機
- 內因:素體肺熱,或長期痰熱內蘊,形成「宿根」。痰熱鬱結於膈中,阻礙氣機,使肺失清肅。
- 外因:風寒之邪乘虛外襲,束縛肌表,肺衛受遏,毛竅閉塞,內鬱之熱不得外散,反與外寒相搏,痰熱與寒邪交結於肺絡,氣道痙攣,發為哮鳴。
如《類證治裁·哮癥論治》所言:「癥由痰熱內鬱,風寒外束,初失表散,邪留肺絡,宿根積久,隨感輒發……膠痰與陽氣並於膈中,不得洩越,熱壅氣逆,故聲粗為哮。」
臨床表現
- 外寒證:惡寒發熱、頭痛無汗、鼻塞流清涕、周身痠痛。
- 內熱證:咳嗽氣促、痰黃黏稠、胸膈煩悶、喉中哮鳴有聲、口乾欲飲。
- 舌脈:舌紅苔黃白相兼,脈浮緊或滑數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當以 外散風寒、內清痰熱 為主,宣肺平哮為輔。
- 麻黃定喘湯:麻黃、杏仁宣肺散寒,白果斂肺定喘,黃芩、桑白皮清泄肺熱,蘇子、半夏化痰降逆,適用於寒邪偏重者。
- 越婢加半夏湯:麻黃配石膏解表清裏,生薑、半夏化痰散結,大棗、甘草和中,適用於熱象較顯而兼表寒者。
若痰熱壅盛,可酌加瓜蔞、浙貝母以寬胸化痰;氣逆甚者,加厚朴、旋覆花以降氣平喘。
相關病證鑒別
- 冷哮:純屬寒痰伏肺,無內熱之象,痰白清稀,治宜溫肺散寒。
- 熱哮:痰熱壅肺而無表寒,喘咳痰黃,治宜清熱化痰。
- 哮吼:泛指哮證發作時痰鳴氣促之狀,可涵蓋寒熱各型。
寒包熱哮之關鍵在於辨明表裏寒熱之輕重,用藥需表裏兼顧,使外邪得散,內熱得清,肺氣復常而哮自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