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包熱咳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寒包熱咳嗽

寒包熱咳嗽,又稱「寒暄」,為中醫臨床常見之咳嗽證型,屬外寒內熱、表裡同病之候。其病機核心在於肺中素有鬱熱,復感外界風寒之邪,致使寒邪束表、熱鬱於內,肺氣宣降失常而發為咳嗽。此證多見於秋冬之交,因氣候驟寒,人體腠理閉塞,內熱不得外散,反為寒邪所遏,形成「寒包火」之勢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內因:肺中鬱熱為本。或因平素飲食辛辣燥熱,積熱於肺;或因情志不暢,氣鬱化火;亦或久病陰虛,虛火內灼,皆可致肺熱蘊蓄。
  2. 外因:風寒外襲為標。寒邪從皮毛或口鼻而入,束縛衛陽,使肺氣閉鬱,內熱不得宣透,痰熱搏結於肺,發為咳嗽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外寒證:惡寒發熱、頭痛身楚、無汗或汗出不暢、鼻塞流清涕。
  • 內熱證:咳嗽聲重、痰黃黏稠、咽乾喉痛、口渴欲飲、小便黃赤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質偏紅,苔薄白或微黃;脈浮緊或浮數,寸脈尤顯堅實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療以「散外寒、清裡熱」為原則,重在開泄腠理、透解鬱熱,使寒熱分消,肺氣得宣。

  1. 經典方劑
    • 麻杏石甘湯(《傷寒論》):
      麻黃辛溫解表,石膏辛寒清肺,杏仁降氣止咳,甘草調和諸藥。此方外散風寒,內清肺熱,為治寒包熱咳嗽之代表方。
    • 金沸草散(《類證治裁》):
      金沸草(旋覆花)配前胡、荊芥等,宣肺化痰,兼解表寒,適用於痰多氣逆者。
  2. 加減化裁
    • 若痰熱壅盛,加黃芩、桑白皮、瓜蔞以清化痰熱;
    • 若咽痛甚者,加牛蒡子、桔梗利咽解毒;
    • 若表寒重而無汗,可增羌活、防風以助解表。

鑒別要點

寒包熱咳嗽需與單純風寒咳嗽或風熱咳嗽區分:

  • 風寒咳嗽:痰白清稀,無內熱見證,脈浮緊,苔薄白。
  • 風熱咳嗽:發熱重、惡寒輕,痰黃稠,脈浮數,苔薄黃,無表寒束縛之象。

此證反映了中醫「表裡同治」與「因勢利導」的辨證思維,臨床需細察寒熱比重,靈活調配方藥,以達邪去正安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