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含腮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含腮瘡

病名
含腮瘡為中醫外科病證之一,首見於明代《外科啟玄》卷九。其病因多與小兒疳積或熱毒上攻有關,初期表現為頰側或腮部生瘡,形如米豆大小,漸次擴大,甚則蝕破腮頰肌膚,形成潰瘍。若遷延失治,恐致穿孔,使療程轉為棘手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本病多因:

  1. 飲食不節:小兒疳積內熱,脾胃運化失司,濕熱蘊結,上蒸頰腮。
  2. 外感熱毒:風熱邪毒侵襲少陽、陽明經絡,氣血壅滯,發為瘡瘍。
  3. 正虛邪戀:體弱氣血不足,餘毒未清,久潰難斂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起頰腮處生小瘡,色紅或黃白,觸之疼痛。
  • 漸次潰破,瘡面滲液,周圍腫硬,或伴口臭、煩躁。
  • 重者腮頰穿透,形成漏管,久不收口。

治法與方藥
《外科啟玄》記載,宜急用 二金散 外治:

  • 組成:雞內金、鬱金各等分,研末。
  • 用法:先以鹽湯漱淨患處,再以藥末外敷。
    雞內金健脾消積,鬱金行氣活血、清熱解毒,合用可斂瘡生肌。

其他中醫辨治思路

  1. 內服藥
    • 若屬 脾胃濕熱,可用 清胃散(《蘭室秘藏》)加減,清瀉胃火。
    • 熱毒熾盛,選 普濟消毒飲(《東垣試效方》)清熱解毒、疏風散邪。
  2. 外治法
    • 潰後久不癒,可配合 生肌玉紅膏(《外科正宗》)化腐生肌。

與痄腮之別
含腮瘡亦稱「痄腮」,然嚴格而言,二者略有差異:

  • 痄腮(流行性腮腺炎):多為外感溫毒,以腮部腫脹、焮熱疼痛為主,具傳染性。
  • 含腮瘡:偏重局部潰瘍性病變,與疳積或熱毒腐蝕相關,未必具傳染特徵。
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提及「頤瘡」類似本病,強調「毒火結聚」為關鍵,治療需清熱解毒、托裡排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