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鼾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鼾嗽

鼾嗽為中醫病名,指因氣虛所致之痰湧氣逆咳嗽,其特徵為咳嗽時氣急喘促,喉中痰鳴聲如鼾響。《不居集·卷十五》記載:「鼾嗽,咳嗽氣急,喉聲如鼾者,大虛之癥。」此證多屬本虛標實,根源在於肺脾氣虛,運化失司,水濕停聚成痰,痰阻氣道,肺失宣降,故而咳喘痰鳴。

病因病機
鼾嗽之發,主要與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相關:

  1. 肺氣虛弱:肺主氣司呼吸,若肺氣不足,宣肅無力,則津液不布,聚而生痰,痰阻氣道,發為咳喘。
  2. 脾虛濕盛:脾為生痰之源,脾虛則水穀不化精微,反成痰濕,上貯於肺,加重痰阻。
  3. 腎不納氣:久病及腎,腎虛不能攝納肺氣,氣逆上衝,咳喘更甚,痰鳴如鼾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咳嗽日久,痰多色白質稀,咳時氣急喘促,喉中痰聲漉漉,狀如鼾睡之聲,伴見神疲乏力、氣短懶言、動則加重等氣虛之象。若兼腎虛,則呼多吸少,腰膝酸軟;若脾虛明顯,則納呆便溏,面色萎黃。

治法方藥
《不居集》主張以大補元氣之獨參湯治之,蓋人參大補肺脾之氣,固脫復脈,適用於氣虛甚者。然臨證須辨標本緩急,常見治法如下:

  1. 益氣化痰:若痰濕偏重,可用六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)健脾益氣,燥濕化痰。
  2. 補腎納氣:若腎不納氣,可選人參蛤蚧散金匱腎氣丸加減,溫腎助陽,攝氣平喘。
  3. 標急治標:若痰壅氣逆甚者,可暫用三子養親湯(蘇子、白芥子、萊菔子)降氣化痰,後再調補本虛。

相關證候辨析
鼾嗽與短氣嗽痰飲咳嗽等證有相似之處,然短氣嗽以氣短不足以息為主,痰飲咳嗽則多因水飲內停,咳痰清稀量多。鼾嗽特重氣虛痰阻之病機,喉間鼾聲為其辨證關鍵。

此證多見於久病體弱或老年患者,治療當以扶正為本,兼顧化痰降氣,緩圖其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