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鼾眠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鼾眠

證名,指睡眠時因咽喉氣道不暢而發出聲響之病症。《諸病源候論·卷三十一》載:「鼾眠者,眠裡喉咽間有聲也。」其病機主因氣機失和,上衝咽喉,致氣息出入受阻而發聲。中醫認為,此症與體質、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尤以「肥人氣血沉厚」者為多見,因其痰濕內蘊,氣道受迫,咽喉壅滯,故呼吸澀滯成聲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痰濕內阻:過食肥甘厚味,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上壅咽喉,阻礙氣機升降。
  2. 氣血瘀滯:體豐氣弱,氣血運行遲緩,咽喉脈絡瘀阻,氣道狹隘。
  3. 肺脾氣虛:肺主氣、脾主運化,若肺脾氣虛,水濕不化,痰濁滯留,夜臥時陽氣內斂,痰濕更易阻塞氣道。
  4. 肝鬱氣逆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逆衝咽喉,擾動氣息。

辨證分型

  • 痰濕型:鼾聲沉悶,伴胸悶痰多、舌苔白膩,治宜化痰祛濕,方用二陳湯加減。
  • 氣虛型:鼾聲低弱,易疲乏、氣短,舌淡胖,治宜益氣健脾,方用六君子湯。
  • 氣滯血瘀型:鼾聲粗響,面色晦暗,舌暗紫,治宜理氣活血,方如血府逐瘀湯。

古籍論述
《諸病源候論》強調「氣有不和」為鼾眠主因,並指出肥人因「氣血沉厚」,咽喉迫隘而發病。後世醫家進一步補充,如《醫宗金鑒》提及「痰阻氣道」之病機,主張從痰論治;《張氏醫通》則重視肺脾功能,認為「肺為氣之主,脾為痰之源」,調理臟腑為治本之法。

治療原則
以「調氣化痰、通利咽喉」為主,依證型配伍益氣、活血、疏肝等法。外治可配合針灸(如取穴廉泉、豐隆),或行氣導引之術,以疏通氣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