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害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害肩為中醫六經皮部理論中的重要概念,屬手足厥陰經所轄之體表區域。其名源自古漢語通假與經絡開闔特性,以下分述其內涵與中醫理論基礎:
一、名詞釋義
「害肩」一詞中,「害」通「闔」(盍),意指閉合、收斂;「肩」喻承載之能。陰經循行以厥陰為闔,故《素問·皮部論》載:「心主之陰,名曰害肩」,明指手厥陰心包經與足厥陰肝經所主皮部,具閉藏陰氣、承轉經氣之功能。
二、經絡定位與生理特性
- 所屬經脈
害肩對應手足厥陰經體表循行區域:- 手厥陰心包經:起於胸中,出腋下,沿上肢內側中線至中指。
- 足厥陰肝經:起於足大趾,循下肢內側前緣上行,繞陰器抵小腹。
此二經共構厥陰皮部,主司氣血內斂與情志調達。
-
皮部與浮絡關係
據《皮部論》所述,厥陰浮絡顯現於皮膚者,屬心包絡範疇。臨床可觀察此部浮絡色澤、形態變化,以辨厥陰經氣盛衰。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「肝足厥陰之脈……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俯仰」,即反映足厥陰皮部異常與經脈病候之關聯。
三、理論延伸:關闔樞與六經皮部
害肩之「闔」性,需置於三陰經「關闔樞」體系理解:
- 太陰為關:主氣血輸布之門戶。
- 少陰為樞:司陰陽轉化之樞紐。
- 厥陰為闔:掌陰氣內藏與疏泄。
此結構說明害肩皮部不僅為體表分區,更參與厥陰經「兩陰交盡」之生理機能,協調肝主疏泄、心包護心之作用。
四、臨床意義
- 診斷應用
厥陰皮部若見蒼白、青黯或絡脈怒張,多提示肝鬱氣滯或心包瘀熱。如《傷寒論》厥陰病提綱「消渴,氣上撞心,心中疼熱」,其體表反應可現於害肩區域。 - 治療關聯
針灸選穴如肝經期門、心包經內關,或於該皮部施行刺絡、艾灸,皆可調節厥陰經氣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更強調「厥陰為病,必先形於絡脈」,凸顯皮部診療價值。
五、學術探討
近代研究指出,厥陰皮部與現代醫學之「軀體-內臟反射」存在對應性,如肝經皮區與腹腔神經叢的關聯性,為傳統理論提供科學詮釋空間。然中醫核心仍以「經絡-皮部一體」為綱,強調害肩作為功能系統的整體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