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害白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害白眼

害白眼,又稱白眼痛,為中醫眼科證候之一,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眼科心法要訣》。其特徵為白睛(即眼白部分)無明顯紅腫,卻感疼痛不適,屬外障眼病範疇。此證多因濕熱內蘊,損傷脾肺絡脈,兼挾氣分伏火,上攻頭目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濕熱蘊結
    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失健運,濕濁內停,鬱久化熱,濕熱循經上犯白睛,阻滯氣血,不通則痛。
  2. 肺絡受損
    肺主氣,外合皮毛,開竅於鼻。若肺氣不利,絡脈受阻,或外感風熱邪氣,均可導致白睛氣血失和而發為疼痛。
  3. 伏火上沖
    氣分伏火多因情志鬱結或飲食不節,致肝膽鬱熱或胃火內熾,火性炎上,燔灼目絡,引發白睛隱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白睛外觀無明顯紅赤腫脹,但自覺疼痛,或伴有乾澀、異物感。
  • 疼痛性質多為隱痛或刺痛,時輕時重,可能隨勞累或情緒波動加重。
  • 或兼見輕微畏光、流淚,但無眵多黏結等實熱證候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脾肺濕熱型
    白睛隱痛,伴胸悶納呆、舌苔黃膩、脈濡數,治宜清熱化濕,方選三仁湯加減。
  2. 氣分伏火型
    疼痛時作時止,口苦咽乾、脈弦數,治宜清泄伏火,方用瀉白散黃連解毒湯化裁。

相關概念辨析

  • 白眼痛:與害白眼同義,但古籍中或細分為「風熱犯目」與「濕熱上擾」兩類,治法略有差異。
  • 赤絲虯脈:若白睛出現血絲纏繞,多屬血分瘀熱,與害白眼之純氣分病機不同。

此證需與風火眼痛(急性結膜炎)鑑別,後者白睛紅赤腫痛明顯,且發病急驟,屬實熱證。害白眼則以「痛而不赤」為特點,病勢較緩,重在調理氣分濕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