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醢螺出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醢螺出殼
病證名,屬中醫眼科範疇,指黑睛(角膜)表面凹凸不平,形似煮熟田螺之狀的異常病變。此證首載於《目經大成》卷二,書中述其成因為「神珠(即黑睛)被頭風痰火所蒸」,意指外感風邪或內生痰火,上攻目竅,導致黑睛氣血失和、津液代謝失常,進而變生凹凸之形。
病因病機
- 風火痰熱上擾:風性上行,易挾火邪或痰濕侵襲目絡,若肝膽火熾或脾胃濕熱內蘊,痰火隨風上壅,燻灼黑睛,使其失卻潤澤,久而形成螺狀突起。
- 氣血瘀滯:情志不遂或外傷所致氣滯血瘀,經絡阻塞,黑睛失養,局部氣血凝結,遂生凹凸之變。
- 陰虛內熱:肝腎陰虧,虛火內生,上炎目竅,灼傷津液,黑睛乾燥失潤,漸致表面不平。
臨床表現
- 黑睛表面呈現螺紋狀或蜂窩樣凹凸,輕者僅見細微起伏,重者明顯如田螺殼之螺旋。
- 或伴目赤疼痛、畏光流淚,若兼痰火者,可見眼瞼腫脹、分泌物黏稠;陰虛者則多見眼乾澀、視物昏矇。
鑑別診斷
需與「旋螺突起」相區別。二者雖同屬黑睛變形,然「旋螺突起」多因外傷或先天異常所致,病位較淺;「醢螺出殼」則以內傷為主,病機涉及痰火風熱,病變較深。
相關典籍
除《目經大成》外,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亦提及類似證候,歸於「目疳」或「翳障」範疇,強調需辨明虛實寒熱,分治痰火、瘀血或陰虛。
附註
此證名現今臨床較少沿用,然其描述與現代醫學「角膜潰瘍後瘢痕」、「角膜變性」等病症部分特徵相類,可為中醫辨治眼疾提供傳統理論參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