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海底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海底漏
海底漏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會陰部位(前陰與後陰之間)所生之竇道,屬「漏症」範疇。此症首載於清代《外科證治全生集》卷一,又名「騎馬漏」,多因濕熱邪毒下注,蘊結於會陰,導致局部氣血壅滯,久而化腐成膿,破潰後形成瘻管,難以癒合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海底漏之成因與濕熱、氣血瘀滯密切相關。濕熱之邪多因飲食不節(如嗜食肥甘厚味)、外感濕毒,或肝經濕熱下注所致。濕性黏滯,熱性燔灼,二者相合,纏阻經絡,腐蝕血肉,遂成膿瘍;若日久不癒,則瘡口難斂,形成竇道。此外,勞傷過度、正氣虛弱,亦可能使病情遷延,加重成漏。
臨床表現
初起時,會陰處腫脹疼痛,局部皮膚焮紅,觸之堅硬;繼而膿成破潰,流出黃稠或夾血之膿液。若未及時治療,瘻管深入,可波及尿道、陰囊、陰道等鄰近器官,導致尿液或分泌物自漏口外溢。嚴重者甚至影響生育功能,男性可能伴發精室(精囊、前列腺)病變,女性則可能損及胞宮(子宮)及衝任二脈。
辨證要點
- 濕熱下注證:漏口分泌物黃稠味臭,周圍皮膚潮紅灼熱,伴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膩。
- 氣血兩虛證:漏口經久不斂,膿液清稀,面色萎黃,舌淡脈細弱。
- 正虛毒戀證:反覆流膿,瘡口晦暗,新肉不生,兼見低熱、倦怠。
治療方法
-
外治法
- 掛線療法:以藥線或橡皮筋纏縛瘻管,逐步切開,避免一次性手術傷及氣血。
- 手術切開:對複雜性瘻管,可手術清除腐肉,暢通膿腔。
- 外用藥:初期腫痛未潰可用金黃散外敷;潰後以九一丹提膿祛腐,生肌散促進癒合。
-
內治法
- 清熱利濕:濕熱下注者,選用龍膽瀉肝湯或萆薢滲濕湯加減。
- 托毒生肌:正虛者宜內服托裡消毒散,補益氣血兼清餘毒。
- 活血化瘀:若瘻管周圍硬結不消,可配合桃紅四物湯化瘀通絡。
古籍參考
《外科證治全生集》強調此症「不可輕視」,需辨明虛實,濕熱者當急清其毒,虛者需扶正托裡。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亦提及,海底漏若延誤治療,恐致「穿襠漏」,瘻管縱橫交錯,增加療程難度。
此症相當於現代醫學之「複雜性肛瘻」或「會陰部瘻管」,然中醫治療注重整體調理,除局部處理外,更需調節臟腑功能,以杜絕濕熱之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