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海底撈明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海底撈明月
海底撈明月為小兒推拿手法之一,出自《臟腑圖點穴法》,屬傳統中醫外治法範疇。此法通過特定手法刺激手腕部經筋與絡脈,以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,達到調理臟腑機能之效。
操作手法
施術者以雙手輕握患兒腕部,拇指固定於腕關節屈側(掌側),食指則置於伸側(背側),沿手腕橫紋處,由內向外緩緩撥動伸側筋脈。此處筋脈分佈多條經絡,如手太陰肺經、手陽明大腸經等,透過分撥手法可間接刺激相關經氣運行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經絡聯繫:手腕為手三陰經與手三陽經交會之處,十二經脈之氣血皆流注於此。撥動筋脈能激發經氣,調節相應臟腑功能,如肺經主氣、大腸經主津液代謝等。
- 筋脈與臟腑關係:中醫認為「經筋」連屬四肢百骸,與臟腑相應。此法透過鬆解腕部筋結,可改善氣血滯澀,尤其適用於小兒脾胃虛弱或外感邪氣所致之經絡不通。
- 小兒生理特點:小兒「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」,手法需輕柔綿長,以「通」為要,避免過度刺激。海底撈明月著重「以指代針」,以溫和之力導引經氣,符合小兒推拿「輕快柔和」之原則。
臨床應用
此法多用於小兒消化不良、夜啼不安或外感風邪初期,藉由通調十二經氣機,促進營衛和諧。古籍記載,其效類似針灸「腕骨」「陽谷」等穴,能醒神開竅、健脾消積。
延伸探討
現代中醫研究指出,手腕部筋膜與自主神經反射存在關聯,撥筋手法可能透過體表-內臟反射調節迷走神經張力,進而影響消化與免疫功能,此與傳統「經絡內屬臟腑」理論相呼應。
海底撈明月體現中醫「從外治內」的整體觀,結合經筋理論與推拿技法,為小兒外治特色手法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