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骸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骸厭
骸厭為中醫學中特定解剖部位之名稱,首見於《素問·氣穴論》,原文記載:「寒熱俞在兩骸厭中二壯。」意指此處為治療寒熱病症之腧穴所在,可施以灸法二壯。唐代醫家王冰註解云:「骸厭謂膝外俠膝之骨厭中也。」進一步闡明其位置與結構關係。
從解剖而言,骸厭位於膝下外側,即膝關節外側狹窄凹陷處,鄰近腓骨小頭與脛骨外髁之間。此處為足少陽膽經與足陽明胃經所過,經氣匯聚,故與下肢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中醫理論中,骸厭所在區域屬「筋之會」,與肝主筋之生理功能相應,若此處氣血瘀滯或外邪侵襲,可導致膝關節屈伸不利、疼痛,或引發寒熱往來等症。
臨床上,骸厭作為針灸施治之部位,常配合陽陵泉(膽經合穴)、足三里(胃經合穴)等穴,用以疏利少陽、調和營衛,治療下肢痿痹、風濕痺痛等病症。其定位亦與現代醫學「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」相呼應,體現中醫古籍對解剖結構的細緻觀察。
此外,《靈樞·經筋》提及「少陽之筋……上結於膝外廉」,骸厭正處此筋結之處,故針刺或艾灸此處可調節少陽經氣,緩解筋脈拘急。歷代醫家對骸厭之應用,多結合整體經絡理論,強調其通調氣血、滑利關節之功,反映中醫「以痛為腧」與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的治療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