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骸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骸關
骸關為中醫解剖名詞,指膝關節部位,出自《素問·骨空論》:「膝解為骸關,俠膝之骨為連骸,骸下為輔。」此處「骸」泛指骨骼,尤指下肢骨節相連之處。膝關節由多組骨骼、筋腱及經絡組成,為人體屈伸活動之樞紐,亦為氣血運行之要衝。
解剖結構與中醫理論
- 骨骼構成:
骸關主要由股骨下端、脛骨上端及髕骨(膝蓋骨)組成,中醫稱「連骸」為俠膝之骨,強調其連接與支撐作用。「輔」則指脛骨側面之輔助結構,如腓骨,與主骨相協調,維持關節穩定。 - 經絡循行:
膝部為足三陰經(肝、脾、腎)與足三陽經(胃、膽、膀胱)交匯之處。其中,足陽明胃經循行於膝前,足少陽膽經行經外側,足太陽膀胱經貫穿後側,而足太陰脾經、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陰腎經則分布於膝內側。氣血滯澀或經絡失調,易致骸關疼痛或活動不利。 - 筋與骨之關係:
中醫認為「肝主筋」「腎主骨」,骸關功能與肝腎二臟密切相關。肝血充盈則筋脈柔韌,關節屈伸自如;腎精充足則骨骼強健,可承載體重。若肝腎虧虛,常見膝軟無力或骨節變形。
生理與病理
- 生理功能:骸關主司下肢屈伸、行走與負重,需氣血濡養及經絡通暢以維持其靈活度。
- 常見病機:風寒濕邪侵襲、氣血瘀滯、肝腎不足等,皆可導致「骸關不利」,表現為膝腫、疼痛或活動受限,如「鶴膝風」(關節腫大如鶴膝)即與此相關。
古典文獻補充
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經脈病候時,多涉及膝部症狀,如胃經「膝臏腫痛」、膽經「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」,反映骸關病變與經絡失調之關聯。後世醫家進一步闡發,認為膝痛需辨明虛實,虛者補肝腎,實者祛邪通絡。
綜上,骸關於中醫理論中不僅為解剖部位,更與臟腑、經絡及氣血運行相繫,其診治需綜合考量整體生理與病理機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