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孩兒攻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孩兒攻心
孩兒攻心,又稱「胎氣攻心」,為中醫婦科病證之一,首見於靜光禪師考定之《女科秘要》卷二。此症多因孕婦氣血失調,胎氣上逆,衝犯心胸所致,屬妊娠期特有之病理表現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胎兒生長依賴母體氣血濡養,若孕婦素體氣虛、肝鬱化火,或脾胃虛弱,運化失司,則易致氣機逆亂。胎氣本應下行以安胎,然因氣滯、血瘀、痰濕等內邪阻滯,反上攻心胸,引發不適。此外,情志失調,如憂思過度或暴怒傷肝,亦可能引動胎氣上衝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胸悶心悸、煩躁不安,甚則呼吸急促、頭暈目眩,或伴噯氣嘔逆、脅肋脹痛。舌質多偏紅,苔薄黃或膩,脈象弦滑或數。此症與「子懸」(胎氣上逼)有相似之處,然孩兒攻心更側重心胸部位之症狀,嚴重時可能影響胎元穩定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以調和氣血、降逆安胎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:
- 紫蘇飲(《普濟本事方》):紫蘇、陳皮、大腹皮等,理氣寬中,緩解胸膈脹滿。
- 當歸芍藥散(《金匱要略》):養血疏肝,健脾利濕,適用於血虛肝鬱兼水濕者。
- 黃芩湯:清熱安胎,針對胎熱上攻之心煩口苦。
若兼痰濕,可佐半夏、茯苓化痰降逆;氣滯明顯者,加香附、砂仁以行氣解鬱。針灸可取內關、膻中等穴以寬胸理氣,但須避開妊娠禁忌穴位。
與其他病證之鑑別
孩兒攻心需與「子煩」(妊娠心煩)、「子氣」(妊娠水腫)等區分。子煩以心煩失眠為主,多屬陰虛內熱;子氣則以下肢浮腫為特徵,病機偏於水濕停滯。而孩兒攻心之關鍵在於胎氣上衝心胸,症狀集中於上焦,臨床須細辨。
此症反映中醫對妊娠病「因機證治」之整體觀,強調調暢氣機以護胎元,亦體現「母子同治」之思想。歷代醫家對胎氣病變論述頗豐,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進一步闡明胎氣逆亂之治法,可供深入探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